第479章:东方直布罗陀覆灭记:行军中的…(3/4)
分布更为均匀,能够有效减少体力消耗。
此外也有为冲锋枪准备的版本,主要是改了弹匣包,单包收窄,改为五联装。
而胸挂和腰带又连为一体,并在上面仿照美国的1956系统设置了多个金属卡扣,可以实现腰配件的模块化装载,比如水壶、工兵铲、背包、睡袋等等,非常方便。
在这一套系统的加持下,远距离行军时,国防军士兵可以多携带15~20的物资,反应上也更为迅速。
但在马来亚湿热的环境重,帆布容易腐烂,因此并不是所有人都携带它们的,只有持冲锋枪的士兵才穿,更多的人还是挂着牛皮带。
军装样式上也有些不同,进攻马来亚的部队穿的都是热带制服,最直观的不同就是领子,不是严肃的封立领,而是更便于散热的小翻领衬衫式外套,里面的一件卡其色衬衫,宽松的长袖可以卷起来,下身也不是短裤,而是长裤,鞋子也不是不实用的皮鞋,而是帆布短靴。
其次,军装布料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不同于凑合就行的英军选择了卡其布,国防军选择更昂贵的棉混纺粘胶纤维的人字纹布料,当然,由于中国的人工纤维(非石油化合纤维)产量远大于英国,造价也没有太高,但由于这种布料易损耗,大战中的花费确实要高许多。
相比于美军的棉质人字纹布料,混纺人纹布料耐磨性上有所不如,但透气性上更甚一筹。 为了解决耐磨性的问题,国防军的军服设计单位选择在肩肘和膝盖内面打一块补丁,一些官兵也会自行对军装薄弱的地方增加补丁。
而帽子则有两种三款,常规行军情况下是遮阳帽,有草编斗笠式和帆布范阳笠式两种,为了防止蚂蝗、毒虫和毒刺,也有完整的纱布帘,但不缀在帽子边上,而是跟头巾差不多,所以颜值上也有提升。
其实,在热带的德军和法军都有屁帘,也是同样的缀在帽子边上,只是日本的帽子太丑了,所以看起来丑爆了,而斗笠一类的宽檐帽加上帘子则要比德国人的更好看。
战斗时则会换上钢盔,国防军的钢盔就很丑了,用的是后世东德的“煤斗子”——56型钢盔(56年的著名武器装备真多)。
当然,丑归丑,但防护能力自然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在15的近距离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