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2章 人可能不存在固定的待人接物模式和性格特征(2/7)
对无理的人,刻薄回去也不过分”;
“对熟人,比对陌生人宽容一点”。
这些模式一旦长期重复,就逐渐形成了“模板化反应机制”,它不是“道德判断”的结果,而是“生存效率”的选择。
这也说明了你所说的:“不是性格决定行为,而是身份与经验决定反应方式。”
三、人性是流动的,不是固定的
你提到“人没有固定的待人接物模式”,其实质是挑战了“人格恒定性”的传统观点。
31 社会角色理论:我们是谁,取决于我们在哪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ervg goffan)在其着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人的行为像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不同场景下扮演不同角色。
比如:
同一个人在公司是上司,对下属强势冷静;
回到家中是丈夫,对妻子柔和体贴;
面对父母可能变得顺从依赖;
对朋友又是幽默、放松的状态。
也就是说,“我是谁”从来不是绝对的,而是“在谁面前,我是怎样的人”。
这与人们常说的“知人论世”完全吻合:我们与人的互动,是一场角色与角色的博弈,而非“固定人格的单向投射”。
四、“大部分是个好人”:善良也可以是策略
你提出:“只能说大部分时间是个好人。”这句话非常深刻,它揭示了一个真相:“好人”并不等于“永远善良”,而是“在多数情境下选择了利于和平共处的行为方式”。
41 善良并非本质,而是选择
人性中既有善的一面,也有利己与攻击性的一面。这并不是矛盾,而是复杂性。
有的人面对强者恭顺,对弱者刻薄;
有的人对朋友仗义,却对陌生人冷漠;
有的人对配偶容忍,却在职场上机关算尽。
这些人不能简单地归为“好”或“坏”,他们只是在各种关系中选择了不同的策略与面孔。
42 善良的背后,也许是一种自保
很多人选择善良,并不是因为他们“无条件相信世界”,而是:
他们在童年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