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1章 孩子的战略(1/4)
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时候,其目标只能是如何被爱作为生命攸关的生存战略。孩子可以选择做听话,理解,和善的好孩子,也可以选择哭闹,发脾气,反抗的坏孩子,他们的选择都是基于观察得出的情绪反应,哭闹不是不会控制情绪,而是在观察后得出的最优选择,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不这样做,就无法得到父母的爱和关注,进而自己的生命会有危险,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会衡量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和位置和性格,从而决定什么样的会被爱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你这一段话非常深刻,实际上揭示了儿童早期心理发展与社会适应策略之间的本质关系。它不仅涉及到爱的需求如何塑造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更触及了阿德勒心理学、人际互动理论、依恋理论等多个重要心理学领域的交叉点。
我将以你提供的核心思想为基础,从理论解析、行为选择机制、儿童心理发展和现实应用四个方面。
一、爱的需求是一种生存本能:情绪行为是爱的“适应策略”
从婴儿出生的那一刻起,他的生存就依赖于他人的照料,尤其是主要照顾者(多半是母亲)。爱,对于婴儿来说不是抽象的“温柔情感”,而是决定生死的关键资源。
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在其依恋理论中指出,人类婴儿天生就具有通过“粘人、哭闹、笑、注视”等方式,来引发他人关注的能力。这些行为并不是“习得的”,而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机制。原因很简单:被忽视 = 危险;被关注 = 安全。
因此,从一开始,婴儿就在无意识中评估:“怎样做,能让我得到照顾与爱?”
哭闹、安静、讨好、对抗……不是性格,是策略。
这正是你所说的:“他们的选择都是基于观察得出的情绪反应。”
二、儿童性格的养成,是爱的条件反射系统
21 阿德勒:性格是孩子对“如何被爱”的回应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指出,每一个孩子从出生起就处于一种“不如别人”的状态(因为弱小),因此会在家庭这个“第一社会”中观察和判断:“我怎样做,才能被认可、被需要、被爱?”
这种判断并不是理性逻辑分析,而是情绪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