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1章 表扬陷阱(4/5)
新语言:“你为了这个结果努力了很久,对不对?你喜欢这种掌控感吗?”
策略二:把“你很棒”转化为“你有没有发现……”
把注意力从他人评价转向自我观察;
引导孩子思考:“我做到了什么”“我为什么选择这样做”。
策略三:给选择,而不是给命令
比如:“你要写作业了。”→“你想先写数学还是先写语文?”
这样孩子不是被动执行命令,而是从中建立主动决策能力。
策略四:转化“表扬”语言,避免贴标签式肯定
“你真聪明!” → “你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思路很有意思。”
七、为什么“人不能失去自己在共同体中的位置”?
这句话可以视为对现代个体焦虑根源的总结。
1 从“我是谁”到“我在谁之中是谁”
现代社会强调个体独立,但也带来了更大的孤独感。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完成三个身份认同:
1 自我认同:我是谁?我相信什么?
2 角色认同:我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我是母亲\/儿子\/设计师?
3 价值认同:我做的事情有意义吗?我是否有独特的贡献?
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真正形成。共同体可以是家庭、学校、公司、网络圈子,甚至宗教组织。
2 找不到位置,等于失去意义
当人感觉“我随时可以被替代”,会产生无力、麻木;
当人感觉“我不被需要”,会产生抑郁、自弃;
当人感到“我就是我,不能替代”时,才会感到存在感。
因此,真正有疗愈力量的不是“被表扬”,而是“被需要 + 被尊重 + 有贡献”。
八、从“表扬陷阱”到“共同体疗愈”:三步重建路径
第一步:在家庭中构建真正的对话关系
摒弃垂直控制(表扬\/惩罚),转向水平关系(共同协商);
允许孩子表达反对、表达情绪、表达失败;
父母示范:“我也会累,但我可以和你一起面对。”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