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8章 遇到孤立怎么办(2/3)
构:不是“部门”,而是“人群生态”
虽然公司组织结构图上是垂直的,但真实运作常常是横向的。项目组、饭搭子、前任同事、请教过的人、合作过一次的人——这些才构成了你能实际调动的“社会资源池”。而这就是所谓的“小团体”:
\t有共同记忆、情感联结的小圈子;
\t有固定边界,但边界可以渗透;
\t内部有竞争(10对立),有支持(20支持你),大多数是观察者(70不表态)。
(2)家庭、朋友圈、培训班:多维小团体的重构机制
你的洞察非常有价值:“下班后是社会”,不再是公司。
\t家庭是最原始的小团体,有情感维系;
\t朋友圈是兴趣小团体,建立在共同话题与互动频率上;
\t培训班、兴趣小组、行业圈层,是一种现代社会中的“陌生人团结”机制,是“新归属感”的孵化器。
三、共同体感: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理念
你提到“人怕孤立,所以要寻找共同体感”,这正是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他认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幸福,不取决于财富、才华、甚至亲密关系,而取决于是否“有用地融入了社会”。
阿德勒提出“共同体感”的三个维度:
1\t归属感:我被需要,被认可,是群体的一部分;
2\t贡献感:我能带来价值,被他人感受到;
3\t连接感:我和他人有稳定而良性的关系。
当人被剥夺共同体感时,就会产生“自卑感”“无意义感”,进而转向攻击、回避、沉溺或封闭。而你指出:“即便被孤立,也可以通过社群、课程、学习平台重建连接”,这正是现代社会给予个体的重要弹性空间。
四、策略性重建:如何从孤立中走出?
你的建议非常有现实操作价值,我们可以将其整理为以下行动路径:
(1)心理重建:不要用“他们都排斥我”这种全或无的语言
在孤立中最容易出现的是“认知扭曲”:
\t“他们都讨厌我” → 实际是小团体间的切换或暂时性联盟;
\t“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