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9章 中秋前后(3/7)
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那棵月桂树。
月中的月桂树,联想到月中。于是有了后面两句——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
真是好诗啊,如此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她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她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把诗抱在怀中。
她的丫鬟珠儿在门口伸头伸脑,见她久久不说话,过来问,“写了什么?”
“没什么?”夏琼慌道,“外面怎么回事?为何那么吵?”
珠儿说:“大家都在等信中的诗呢。送信的时候,好多人就跟着来了,这会儿一直围在门口,就等着最先听到袁公子的诗作呢!”
夏琼嗔道:“给本小姐的诗,他们凑什么热闹。真的烦人。”
珠儿说:“那奴婢把他们赶走?”
夏琼伸手,拦住她说:“不必。算了,这诗太好,早晚要传开,虽然不舍,但我挽留不住。索性去书房,我把诗抄出来,你拿去张贴。”
抄这一首七绝,抄了十二遍。
总算有个满意的——拿出去挂在杆子上。
才子们围着看,指指点点,惊叹顿足,都说是不虚此行。
这诗追风逐浪,向四方去了——
去到哪里,哪里就有无尽的秋思。
这些后话暂且不提。长安城中,中秋后的第二天,李之宜领命去了袁宅。
她去得太早,别说袁天青,连王福春都没起呢。敲了门,在门外等了一会,王福春才红着眼,衣衫不整地跑去开门,跟她讲家里的下人去向,还有袁天青的习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