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民谣永流传!(1/3)
随着《成都》的越传越广,更有甚者,还说是董华明赋予了民谣一种新的意义。
只见一位名叫“杨淑红”的网友,在自己的评论当中这样说道:
【何谓民谣?它是关于生活的随笔。
这个一度属于法国人所擅长的文学体裁,可以记录柳梢逐渐风起、燕子再度归来的细微喜悦,或者书写暮色四起之际满园花草的惆怅踌躇;
也是杜子美笔下对丽日春景的暂时相赏莫相违,或者如同柳三变所说的用浮名换来一生浅斟低唱 。
其次,它虽是生活的某个截面或者一个瞬间 ,清新简单;
却也可以静水流深、涟漪层层,欲说还休,饱含人生繁复多样的自身体验与内心感受。
生命旅程,如同徐徐开出的列车。沿途漫不经心看到的一道风景、狭路相逢的一次历险、因缘际会碰到的一些人与事,成了每人记忆特有的意象。
一旦遇到某种似曾相识的氛围,就会再次徘徊、终至提升 ,恍然大悟原来其实自己一直在乎某些事、某个人。
从上世纪70-80年代宝岛校园歌曲,到90年代大陆校园民谣,再至今日的民谣再起,概莫例外注重抒情。
与外婆于红日西坠之时沙滩之上的闲庭信步,走在乡间小路的美丽飞扬心情;回忆同桌时光,珍重落寞交织;伤感与同学的离情别意,感叹西出阳关再无故人。总能唤起甜蜜忧伤交错的共鸣。
无论是成都的玉林西路,还是杭州的永丰塔,或是南京的鼓楼梧桐,在回望岁月之时,变为象征,成为彷徨,化为心头的暮色温柔与美丽月光,“你是我心中不能言说的伤”。
按照叶芝的说法,这种意象会把人的心灵带到遥远的家园,远离无意义的处境和人生起落。
总有那么一些场景,当时只道寻常,别后万遍思量。
因此,诗歌以及民谣得以存在,用来言志、抒情以及咏唱。
在当今物质世界,民谣不时被理性地分析解剖,被认为总是重复使用一些意象;殊不知,“独立斜阳”“平林漠漠”在汉代诗词当中何尝不是频频出现,却不曾妨碍不同诗词在格局、意境上的各自安好;
在理性备受尊崇、感性被另类解读的年代,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