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大鹏飞兮(1/5)
李隆基并非庸主,其与李世民一样以政变起家。
公元710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氏,拥立其父李旦为帝。
这是李旦第二次当皇帝,李隆基被立为太子之后,而李旦的妹妹太平公主则执掌了朝政。
李旦试图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寻求平衡,但始终无法如愿。两年后,李旦禅位与李隆基。
公元713年,李隆基发动了“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李旦曾为太平公主求情,但李隆基不为所动。
同年,李隆基改元“开元”,大唐的开元盛世就此到来。
李隆基并非简单的“太平天子”,其在即位前后经历过残酷的政治斗争。
这一特点,在其后来一天之内诛杀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中同样可以显现出来,李隆基对皇位十分敏感。
太子李瑛被杀后,李隆基召宰相李林甫商议立储。由于寿王李瑁的生母武惠妃最受恩宠,李林甫便推荐了李瑁。
可是,后来被立为太子的却是三子李亨,这一点也说明,李隆基一天杀三子绝非简单的受武惠妃的谗言,其在立太子之事上相当有主见。
这一年是公元738年,开元二十六年。
帝制时代,太子最不好做,勤奋被认为觊觎皇位,懒惰又会被弹劾不适合做储君。李亨并非李林甫所想立的太子,之后李林甫便成为李亨在政坛最大的威胁。
在李林甫与太子李亨之间的争斗中,李隆基基本上不出面阻拦李林甫对李亨的攻击,他并不愿李亨羽翼过于丰满;同时李亨虽然在李林甫的攻击下两次婚变,大受刺激,但李隆基却并没有显出废立太子之意,他认为李亨的势力在可控范围之内。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成为宰相,依然与李亨明争暗斗。若非安史之乱爆发,李亨的太子能否熬成皇帝其实仍然是未知之数。
……
高适与李十二、杜甫分别后,又曾投入朔方节度使、幽州节度使的幕府之中,然而志不得伸。
高适苦学进士及第之后,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掌书记,深受哥舒翰器重。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辅佐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