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在红尘中成仙(苏轼篇)(6/9)
这片荒地是一座军营的旧址。对土地和耕种,苏轼并不陌生。
在老家眉州,苏家就有土地数十亩。在徐州等地任地方官时,依照宋朝官员的待遇,俸禄之外,他还有近百亩叫职田的土地。
只是,与以往那些肥沃的田地相比,苏家在黄州城东开垦的荒地贫瘠而单薄。
但是,再贫瘠的土地,只要有阳光和雨水,只要播下希望的种子,总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开荒耕种的岁月,苏轼买了一头牛,以及锄头、水桶、镰刀之类的农具。
劳作时,当代文宗头戴一顶遮雨也遮阳的竹笠在田间挥汗如雨,他的儿子苏迈一起在田间劳动。
而许仙就坐在树荫下的阴影里,悠闲翻读着苏轼亲笔撰写的诗词文章,偶尔再吃几个路上采买来的瓜果。
此时此刻看上去,苏轼既不像名动天下的风流诗人,也不像曾官至知州的帝国高官。他已成为一个地地道道双手劳作慰藉心灵的农夫。
然而许仙知道,这个文宗现在才算是真正入了世间第一等风流。
许仙边看着挥汗如雨的中年男人,边啃了一口瓜。
嗯,真甜!
耕种第一年,苏家的土地丰收了。
苏轼让妻子用小麦杂以小米做饭,热情地邀请许仙来家里做客品尝,许仙隆重地带了糖果、疏菜、大鱼和酒水到来。
这种粗粮对吃惯了大米的人来说难以下咽,孩子们开玩笑说是在“嚼虱子”,夫人王闰之则笑称是“新鲜二红饭”,只有苏轼和许仙安之若素,吃得津津有味。
第三年春耕之前的二月,为了耕种方便,在躬耕的黄土坡一侧,苏轼和苏迈就地取材,用黄泥制砖,垒墙砌壁,房顶盖上茅草,建起了五间房。
房子落成之日,适逢大雪纷飞,苏轼在房内四壁绘满雪花墙画,自题“东坡雪堂”四字为门额。
当时苏子瞻看着身畔的许仙,笑得跟孩子一样道:“山人,我以后就是东坡居士了,正好与你的匡庐山人相对应。”
许仙哈哈一笑,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好呀。苏东坡,苏东坡,这倒是比苏子瞻更接近土地,也更有妙趣。”
新鲜出炉的“苏东坡”也哈哈大笑起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