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世间安得双全法?(5/8)
手。
过了十多分钟,许仙感知到她陷入了酣睡,才移开了自己的手掌,打开了书本。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的煌煌巨着。
托尔斯泰1828年生于俄国一个老牌的贵族家庭,因此经常被尊称为“托尔斯泰伯爵”。
托尔斯泰有一种天生的自我闭锁的性格,喜欢深思,怯于和别人交往,他为自己长了一双灰色的小眼睛感到自惭。
开舞会的时候,别人在那儿跳舞,他就一个人躲在角落里,觉得没有一个女孩子会喜欢他。但是躲在角落里时间久了,他又为自己的自卑感感到恼怒。
于是便在舞会上做出一点特别的、引起整个舞会震动的事情,使得大家都转过来看他,他就从舞会里逃出去,逃出去后又会为自己这些鲁莽的动作感到害羞。
他就是这样一个多愁善感,而在理性方面并不是特别强的年轻人。
托尔斯泰的一生都很纠结拧巴,在面对平民百姓的艰难困苦时,他认为自己身为贵族地主的一员,对于这种困苦和压迫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
托尔斯泰一直为财富、为优越的享受和平民的困苦感到羞耻,而他同样出身贵族的妻子却始终理所当然地用护卫和棍棒去扞卫他们的庄园和财富。
那个始终在折磨着他的问题——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巨大的鸿沟——总也解决不了。
到了82岁的时候,负罪感强烈以及不愿忍受与妻子无休止争吵的托尔斯泰下决心离家出走。
一个82岁的老头,为了自己的信仰,为了不再过贵族地主的生活,离开了自己的家庭。后来托尔斯泰客死在一个小火车站上,那一年是1910年。
一生纠结的托尔斯泰永远都会在自己的作品里迫使读者问自己:“为什么要生活?”
在所有那些光华闪烁的花瓣的中心,总是蛰伏着这条蝎子:“为什么要生活?”
比如他的这部《安娜卡列尼娜》也是如此。
许仙并不是第一次读《安娜卡列尼娜》。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过于史诗宏大,在许仙看来缺乏人性的深度与美感,而《复活》又过于偏宗教救赎性质,更像托尔斯泰的自传。
那两部小说许仙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