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1章 ,展现优势,回国,好消息(5/6)
奢华的室内场景、身穿华国服饰的女性以及具有东方装饰风格的家居物品。”
秦教授看到埃德蒙·查尔斯·塔贝尔都作品《接龙》。
端详片刻之后,继续说道:“我在其他画册上,看过这幅画。你买的这本画册,印的更清晰。”
姜哲已经仔细分析过这幅画,就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是画家的女儿玛丽和她的母亲坐在房间里玩纸牌游戏的场景,光线透过窗户照亮了玛丽的脸颊和右肩,令她身上的红色衣服格外显眼。这件衣服具有典型的清代样式,领口、袖端和衣襟带有精致的绣花包边。”
这本画册上,还有约瑟夫·德坎普的《皮尔逊小姐的肖像》画家对金色如意云肩和袖口的反光处理,生动细腻地表现了奢华面料和精致做工。类似的服饰还出现在作品《红色和服》中。这幅画的翻译,出错了。”
秦教授找到这两幅作品。
看罢,说道:“不是翻译错了。人物服装上的白色如意刺绣云肩、大襟、右衽和挽袖,是中式服装的典型特征。画家用和服为作品命名,是对清代服饰的误认。
这种误解,恰好说明,欧洲艺术家和设计师借鉴了咱们国家的传统艺术和文化,但不一定了解其中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在当时的米国社会,中式衣服以其独特的廓形、精致的刺绣和奢华的面料受到富贵阶层的青睐。波士顿画派画家将身穿华国服饰的优雅女性融入生活场景,正是对当时米国文化风尚的体现。”
两人就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
“从表面上看,这些元素反映了米国上流社会对华国服饰的迷恋,但深入研究作品背后的背景便能发现,拥有学院派身份的波士顿画派艺术家们深受“文雅传统”的影响。
他们通过带有华国服饰的画面,创造了不同于欧洲印象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审美范式。”
“波士顿画派诞生于复杂的历史语境,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的米国社会正被一系列重大变革所重塑。米国的发展经历了从认欧洲殖民化、塑造自我的民族化,到表现自我的国际化历程……”姜哲在讨论过程中,选用了克里和乔治的部分观点。
虽然,他不认同两位教授的全部观点,但是,谈话的一部分内容,让他觉得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