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上)(4/6)
的并不是死去的“儒生”,而是“大儒”。
天下之间能够被称之为“大儒”的人,一共也不过是三十多位上下,这一次的事情中直接死去了一半。
这怎么不能够说是一场灾难呢?
事情爆发的原因十分简单。
因为那一封赐曹丕“十一旒”的诏令,也因为曹丕不让众多大汉旧臣去见天子的强硬态度。
许多的儒生开始不断的在朝堂上弹劾曹丕,曹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人指责他。
不断的有儒生、大儒从天下各地来到琅琊,来到魏王府邸之前静坐示威。
他们不说话,只是静静的坐在那里。
一部分的儒生开始在琅琊宣扬起来“曹丕”囚禁了皇帝的事情,这件事情虽然大多数人都知道,但却不是一件能够摆明了路子说出来的事情。
眼见着天下的舆论声越来越大,而甚至长安方面都对此表示了不满之后,曹丕做出了另外一个令人想象不到的决定。
他决定,将这些静坐示威的、指责朝政的、弹劾他的这些儒生全都抓起来,并且直接定罪。
决定做出的很顺畅。
儒生们如同一个火药桶一样瞬间爆炸的速度也很快。
于是,在元安十二年的秋天,这个事情愈演愈烈。
几乎到了一个谁都无法控制住的地步了。
到了后面,参与到这个事情中的人早已经不只是儒生了,还有琅琊城内的一些其他世家、其他势力,天下人的目光都汇聚在这一座城池中。
无数人都在盯着曹丕。
等待着他做出新的反应。
这个时候的曹丕在做什么?
他在发愁。
魏王府内
曹丕神色中带着疲惫,他的身旁则是坐着郭嘉等人,他的眼睛中带着些许的茫然:“我不过是抓了几个人而已,他们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荀彧闭着眼睛。
他现在有些后悔了,后悔几个月之前曹操询问他到底谁适合当他继承人的时候,他回答了曹丕的名字。
这个人实在是太擅长伪装了。
在成为真正的魏王之前,他几乎没有表露出任何的“肆意”和“狂放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