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上)(3/6)
曹丕做完那件事情之后,他的下场是什么。
可如今他有办法反抗么?
没有。
只能够继续等待。
静静的等待。
元安十二年,夏。
琅琊天子诏令,令魏王世子曹丕继承魏王的王位,同时,拜世子曹丕为摄政王、丞相,加赐九锡,剑履上殿、赞拜不名。
元安十二年,夏六月。
在上个月刚刚对魏王曹丕进行加封的情况下,天子再次发布诏令,赐曹丕冠十一旒。
何为冠十一旒?
这首先要说到“旒”到底是什么东西。
在古代,冕冠前后有“旒”,以示庄重,一般是出现在很重要的大朝服的冠冕之上。
依照礼治,等级和地位的不同也只能够使用不同情况的“旒”。
其中,天子冠十二旒、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
天子赐魏王十一旒,只能够说明这个时候的魏王地位身份依照礼法来说,仅在天子之下,在诸位诸侯王之上。
并且——
这是不合乎礼治的,是对礼治的一种践踏。
天下不少人对天子的这一道诏令加封表示不满,但天子并没有撤回这一道旨意,并且他们甚至连天子的面都没有见到。
每次想要面见天子,那位新任的丞相便会表示陛下身体不太好,不方便见人。
一些古板的汉臣还以为这是曹操还在的时候,他们妄想用天下人的口诛笔伐来让“曹丕”服软,并且“释放”天子。
但他们却忘记了一件事情。
曹操已经死了。
这是新的时代,属于曹丕的时代。
而十分显而易见的,曹丕对大汉并没有什么情怀,也并不是十分想当汉臣——甚至他对自己的名声好像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在乎。
元安十二年,秋九月。
一件令天下人都震惊的事情爆发了。
在琅琊方面的史书中将这一事件记录为“杀儒之祸”。
他简单干脆明了的点明了这一次事件到底是什么,并且将其称之为“祸”。
在这一场浩劫中死去的大儒有十几位,请注意,这里说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