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我是说假如(3/6)
另赐牛黄、麝香、犀角、人参各二斤……”
朱元璋一面嘱咐,身边的小宦官一面快速记录,一切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尽管朱元璋严禁宦官识字,然而近身服侍的宦官们,在耳濡目染之下,记忆力早已锻炼得异常出色,仅凭朱元璋随口诵读,他们就能牢固铭记。
随着一份份拜帖经由(钱钱赵)之手逐一检视,托盘中的拜帖愈发稀少。
直至托盘中只剩下最后一纸拜帖时,朱元璋才微微舒了一口气,拿起旁边的茶盏浅酌一口。随意拿起这份尾随其后的拜帖,略一扫视,不禁哑然失笑。
“嘿,这小子还真敢来啊!”
“我还以为他会找个借口搪塞过去。”
瞥见拜帖上赫然写着窦澈的名字,朱元璋笑容浮现。如今与窦澈之间的智谋较量,已成为朱元璋为数不多的生活乐趣之一。他十分好奇,同样精打细算的窦澈,究竟会送来何等礼物?
莫非他竟会扭捏作态,把自己先前赏赐的黄金原封不动地退还?如此揣测之际,朱元璋翻开拜帖。
只见礼单上仅仅书写着四个大字——《边贸策论》。
这种感觉,既是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选择在新春佳节之际,以一篇奏疏作为贺礼,既不显山露水,又无需耗费分文,这确乎符合窦澈行事的风格。
然而,就在目睹这个名字的瞬间,朱元璋的心中莫名悸动了一下。原本他打算看过后随手搁置,毕竟今日至关重要的事务,一是关乎边疆百姓未来生计的问题,二是元日庆典的举行。
国之根本,在于祭祀与军事。边疆民众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将来国家战争能否得到他们的全力支持,至少不能让他们背离朝廷,最终成为叛乱者的帮凶,如同宋代燕云十六州的悲剧,当地百姓时刻期盼王师北伐,却在最后绝望之余,跟随蒙古铁骑挥师南下,这正是两宋朝廷软弱无能、忽视民生疾苦所带来的恶果。朱元璋深知绝不能重蹈覆辙,因此特意在新年之际招集六部尚书共商此事;而元日宴会,本质上亦是一种祭祀仪式。
937年,这两件事堪称今日最为重大的事件,相较之下,窦澈的这篇奏疏,光看题目不过涉及商贸之道,不论何时阅读都不嫌晚。这是朱元璋内心迅速做出的权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