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为何出现在此地?(2/6)
口称赞。
因此,在对全国官声考察的过程中,曾泰崭露头角,成功赢得朱元璋的青睐。
他后来者居上,取代了原本属于郭桓的户部尚书之位。
此刻尽管曾泰言语严厉,但他显然意图引导窦澈走他同样的晋升道路。
一片真诚关怀之情,实乃用心至深。
窦澈对此深表感激,微笑应承下来。
当察觉窦澈似乎并不抵触研习刑名之学时,曾泰内心颇为欢喜。
毕竟,在科举道路上,刑名技艺常被视为下乘之技。
尽管每一任地方官都离不开一位擅长刑名之术的师爷辅佐,甚至有些知名的刑名师爷,年收入的绸缎金银,竟超过了七品知县的俸禄。
然而即便如此,仍有些人即使困窘不堪,也难以放下科举出身的身段。
长久以来,这些人相互勾连,逐渐形成了集团。
某种程度上,郭桓及其背后的关系网,便是这种现象的体现。
一旦这种党争愈演愈烈,国家社稷便会陷入动荡不安。
窦澈想到这里,悄然叹了一口气,随后摇摇头,暂且将这些思绪抛诸脑后。
当前考虑这些尚为时过早,毕竟他自己尚未在官场立足稳固。
于是窦澈决定不再多想,只跟随在曾泰身边,目睹这位身兼户部尚书及太常寺少卿的曾泰,细致勘查眼前的这处庭院。
不得不承认,曾泰的确有着独到之处。
仅凭这一番深入探访,
他就从整个院落中发现了三四处疑似起火点,
并基本还原了这座酒楼起火的全过程。
并且,经过曾泰的勘查分析,已确认火灾并非意外。
显然是有人预先放置了引火物,
然后不知通过何种手法,从墙体底部逐一引燃这些引火物,致使整座酒楼顷刻间化为火海,
甚至身处九楼的店小二都未能及时察觉,只能眼睁睁看着熊熊烈焰将酒楼完全吞噬。
在确认这一事实后,曾泰那张黝黑的脸庞愈发阴沉,
他转向身旁的随从下令:“速去五城兵马司,将那酒楼的店小二带来,我要审问他。”
随从点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