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0章 消失的电灯泡(6/7)
鼻孔全是灰。遇风一吹,火苗忽红忽暗、摇曳不定,让人心里有点害怕。
等到上小学三年前,每到夜里做功课时,母亲就会把煤油灯安放在方桌的正中央,手里忙活着。而我就拿出课本和本子,趴在桌旁就着昏黄灯光看书写字。母亲一边缝补着旧衣服,一边用慈爱的目光看着米云做功课,米云晚上的主要功课,就是画简笔画和练字帖,算是培养一些课余爱好。
为了节省开支,家家都会经常几个房间只点 一盏煤油灯,做饭时灯在堂屋,一家人便都围在堂屋,吃饭也在堂屋,爷爷奶奶也经常过来米云家小住,直到爷爷过世,米云奶奶过来常住,奶奶用煤油灯的时候多,后来也习惯用上了电灯,只不过爷爷一过世,奶奶就不能正常说话了,米云的爷爷奶奶和外祖父母都是80几岁的高寿过世,在那个年代算长寿的了,都经历过了解放前的几十年的生活,能长寿的家庭可能还是福缘深厚的。
米云记得上三年级前后村里应该就慢慢通了电,米云只经历了几年的煤油灯生活,小煤油灯盏,家里没有中型马灯,以至于停电后,买蜡烛,村里什么时候通电没有印象,无意中就有电了,只能确定一二年级的时候还是用煤油灯。
那时候因农村用电价昂贵,母亲为了省点费用,总用那种15到40瓦瓦的白炽灯泡,将厨房、主屋都安上。有一条垂下的绿色的拉线,只要轻轻一拉,灯就亮了。而那年头用电特紧张,每当冬春枯水季节,不稳定的电压让小灯泡忽明忽暗,线路烧坏断电是家常便饭,煤油灯和蜡烛依然会派上用场。
九十年代中期,米云有限的记忆中。家中用电条件虽有改善,但点灯却仍不自由,因电力供应紧张。每天用电实行“削峰填谷”,每到傍晚家家正要吃饭的时候,突然停电了,说是“局部限电”。有时一觉睡醒,灯又亮了,那是因为傍晚停电时,盼电心切,没有关闭电灯开关。那个年代,老百姓有句顺口溜:“睁眼灯不亮,闭眼灯就来”,基本天天如此。
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电网全面改造,广大村民自发来帮忙搬运变压器,广大农村才得以用上了电灯。
进入九十年代后,国家加快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了城乡电网改造,电压增高了,电灯更亮了,用电更可靠了,家家户户换上了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