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9章 传统米粥回忆(3/8)
进入中古时期,粥的功能更是将“食用”、“药用”高度融合,进入了带有人文色彩的“养生”层次。
粥不仅是一种节省时间、味道美妙的食品,而且喝完粥后睡一觉,妙不可言,人们都称粥有很大的益处。
总的来说,粥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对饮食的热爱和对健康养生的追求。
烧饭的柴火可以多种多样,经久耐烧的是劈柴,引火最快的是松毛,还有棉花萁杉树枝纸张等等,要烧熟一顿饭,柴火也是不可或缺的。
煮饭要淘米,按照人头算好需要打多少米,尽量不留剩饭,用清水先浸泡淘洗干净,然后加水将米倒入锅中烧开,在烧的过程中要时不时拿锅铲搅动锅里的米,使之受热均匀,待烧开之后,就是将筲箕架在陶钵上过滤,让半熟的米饭与米汤分离,这个过程叫做“捞饭”,饭捞好之后,将半熟的米饭再次下锅,这时候就不需要再烧多少柴火了,因为灶台里还有很多余火,加一点点稻草之类的软柴就能把饭烧熟了,但是这个过程至关重要,对火候的把握不仅直接影响到米饭的口感,更决定了锅巴的质量——火候不到,锅巴呈白色或者浅黄色,香味出不来,火候太大,锅巴烧黑了,就会发苦。
好的锅巴,一定是色泽金黄入口香脆。在老家时米云曾经尝试过煮饭,由于经验欠缺,烧出的米饭勉强可以吃,但是锅巴不是太生就是烧糊,但是父母烧出来的锅巴,顿顿都是特别正宗的,这得益于几十年每日不断的烧饭所累积的经验,以及对灶台和锅的熟悉,每一个灶台,每一口锅都是不一样的,这就像每个人的个性不一样,远远看上去一样的灶台,有的费柴,有的却很省柴,有的锅加热很快,有的却很慢。天长日久,母亲他们把灶台的脾性都摸透了,难怪能烧出这么香喷喷的锅巴粥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关于故乡美食的记忆,总是通过味蕾直抵内心,成为记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乳白的米汤加上金黄色锅巴组合而成的锅巴粥,那萦绕在心头的袅袅香雾,成为了多少游子眷恋故乡的理由?
出门在外的故乡人,回家之后总是说,别的都还好,就是被锅巴粥给熬坏了。是啊,电饭锅煮不出锅巴粥,或者说有锅巴的电饭锅也煮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