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6章 考试回忆(6/7)
床上,不高不低,位置适中。把已刻好字的蜡纸固定在细细密密的罗网下面,已裁得整整齐齐的白纸铺垫在印板上,从软塑料管子里挤出少许稠糊糊黏唧唧的油墨置于调色板上,再滴入两三滴煤油或汽油稀释,用圆柱型橡胶滚动器来回滚动几下,搅拌均匀后,捋捋袖子,抖抖精神,一鼓作气,一张张的试卷就是这么印刷出来的。
油印卷子是机械重复且眼疾手快的工作,有时单打独斗,有时二人结合。两只手不停地忙活,脑子里还要想着班里有多少学生,需要印多少卷子,既不能多印,更不能少印,决不能无故地耗费纸张,耗费油墨,耗费时光。说来心酸,老师晚上办公用点儿煤油都凭票;民办教师每月六元钱的工资,在校吃饭还要摊伙食费;校舍还是危房,年一装修。教育经费紧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不能多印试卷。
当卷子印好后,看着这些散发着油墨气息的文字,有点成就感,米云虽然不喜欢做作业和做试卷,但看母亲亲自辛苦印刷出来的试卷还是比较爱惜的。做了十几年的油墨试卷,手染油墨的真还有那么几次,大部分试卷还是会干了才会下发出来。
能沾一手油墨的试卷,必然是新印不久的试卷。试卷上那浓浓的油墨味,不用贴近,不用深嗅,就扑面而来,这种味道,挥之不去,躲之不掉,只有在漫长的考试中,去适应,体会,喜欢。以后更难有人体会到了。
油墨试卷,是任课老师用蜡纸,铺在钢制的刻板上,用特有的笔,一个字一个字刻的。成品的试卷蜡纸,就是一件薄如蝉翼艺术品,上面布满了白色透明的刻字,在太阳底下,犹如一幅清明上河图,清秀饱满,纵横捭阖。一张油墨试卷的产生真不容易,从选题,到刻字,到油印,要耗老师不少心血。钢板腊纸刻字不易,油印更难,要把握好火候,稍不注意,要么太淡,看不清。要么太浓,黑一片。
油墨试卷都是纯手工作品,有时都不用看内容,只看字迹,就能知道考的是哪门学科。做题的过程,倍感亲切,有时试卷上出现老师惯有的笔误,或者别字,都不用举手询问,日里行间都熟悉,意领神会,做起来也顺风顺水。有时本来忘记如何应答,只模糊记得这个字迹,出现在黑板的某个位置,竟能勾起记忆不深的答案,不禁大喜,有的试题还不小心印出答案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