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婚丧(2/7)
为父亲年龄最小。
母亲女姊妹中排行老三,就是母亲这边的八个姊妹兄弟的子女,米云也有一大半没赶上过,这就是现实生活,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因为学业或各种原因,总有赶不上的时候。米云很早就记住唐皇的一句话,非亲无以隆基,非德无以启化,好像是李世民说的,没有亲友和亲信没办法扩展兴隆事业,没有好的道德标准,没法教化老百姓,米云不知道什么原因,早早就看到这句话,记住这句话。现实中可惜这些话没什么作用,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事太多,亲戚朋友之间也有,不同的圈子很难融入,都是各管各的,没有宴席大部分亲戚几年都难得一聚,尤其近二十年来年味越来越弱,到了基本不走亲戚的地步。不知道是现实生活中太苦,还是什么原因,反正亲戚关系弱化是存在的,道德底线和信任危机也是比较弱的,不便多谈。
还好米云家的亲戚都还好,维护着良好的关系,哪怕好几年没见的亲戚,都还保持着电话联系,在二十年前没有电话联系的时候,依然还是用自行车来回几十里路互访。米云母亲这边的亲戚,基本上都汇聚在县城周边了,都在方圆十里之内,经常能聚会,过节和过生日都会团聚,都是年近七八十的老人了,老年化社会真的到来了,米云感受颇深,米云的父母都逼近七十了,其他亲戚自然都是80岁上下,很难走动了,上了年纪的人,随时都要准备上医院,基本上都会有个小毛病。
米云以前从来没有觉得老年离自己这么快,这么近,岁月不饶人,米云的中小学老师们身体都还硬朗着,可喜可贺,虽然也有年轻一点的过早离世。县城每年都会有在职和退休老师体检,米云的父母每年都会见到全县的退休老师,聊上几句现在的生活,米云出生的第一个村子的几个老师依然健在,米云也很高兴,所以近三十年的很多事情,米云也只能保守的回忆,对师长们的敬意和尊重,尊师重教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米云恰好又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人,为尊者讳是古人必要的素质。
米云提前三十年写回忆日记,主要是怕日后忘记的事情太多,因为某些原因,米云的记忆力大不如从前,不像青少年时期可以过目不忘,随着年龄越大,很多事情都已记不清了,很多事情都会向父母求证,当然是旁敲侧击,有些事情,米云在十岁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