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3章 秋天的记忆(7/8)
好去处。
秋收后,尤其中秋后,以至重阳,长沙及全湖南,乃至周边省份,民间有朝南岳之俗。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历代以南岳能出云雨,产材木,有益民生,而为一方之镇,故南岳载入祀典,依时祭之。
过去的封建王朝,国家礼制,在每岁春秋仲月,守土官必诣庙致祭,国家有大庆典则随时遣官致祭。此后民间俗信认为东岳主生,南岳主寿。凡人俗子因此形成了在每年阴历八月后至九月初上南岳进香之习俗。
每到秋收之后,尤其中秋前后,从长沙等地前往南岳的路途之中,男女混杂,奔走若狂,鄂、赣、皖、苏等省男女,也在此时相率来朝南岳,“项背相望,南岳的热闹,乃至无与伦比”,南岳附近数十里内的镇市,自秋徂冬,皆无昼无夜。
卖香烛纸钱酒果者,以及各种旅行礼神必需之物无不利市三倍,茶店饭店人满为患,以至于至今南岳素食仍名闻全国。
当年从长沙到南岳路途中茶馆饭店门前,最让外国人称奇者,是每家饭店前必置办一个巨大香炉,以为朝山者上香之用。当年朝南岳者,每个人手中必时刻捧一炷香,入客店休息,即可随手将香插入炉中。最兴盛的时段,据民国初年统计,长沙南郊往南岳路途的路边客店所积炷香之柄,每日可得二三十斤至五六十斤不等,家家如此,香客之多,可以想见,米云念大学的时候,班上就组织过一次衡山游玩,山顶过了一晚,穿的军用棉大衣,依然冻的发抖。
朝南岳的礼仪,在朝拜之前,必须自我审视自己为何人而朝南岳,又为何事而朝南岳,预先写好礼文申祷,为父母祖父祖母朝南岳者最多,此时又须审视他们之是否还活着。仍在世间生活者,为朝清香,身着青衣、红衣外,一般胸挂黄袋;为已故父母亲戚朝香者,为朝亡香,朝亡香的人,必须在帽檐边缠一小幅黄布。
朝南岳之风在清代及民国蔚然成风,故从晚清起,每到中秋之后从长沙前往南岳的主要道路集镇旁为香客服务的摊点甚多,蔚成集市。也有长沙小商贩前往南岳镇做生意的。而南岳出产的黄精和盐笋及各类菜畅销于南岳镇上,亦风行于长沙城中。
1933年9月5日《湖南国民日报》载,“南岳为名胜之区,每年秋季,各方仕女,来往朝拜香,不下二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