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3章 秋天的记忆(6/8)
式样的纸套,这就为“包”。烧包居民往这个信封纸套内装入黄裱戳印纸钱,有的也装冥府纸钞。但包上寄送地址,从民国开始,人们就已经不知道如何写了,于是一般人就在信封上写“今逢中元之期,某某奉全家虔备钱财一封给某某享用”等等。米云记得还会在信封上写上过世的亲人名字,怕他们收不到,米云十几岁的时候家里都有烧纸钱,近二十年好像淡化了许多,大家都在努力赚钱,没时间顾上了。
“七月半”对饿鬼也免不了会进行一些祭祀。道家就在“七月半”——道家所称的中元节有“普度”活动,佛寺因目连救母等故事,会在七月十五“施食救助十万饿鬼”。
此外,民国长沙报纸记载,“七月半”长沙亦有在湘江中放河灯之俗,据说可引导水中孤魂上岸享受祭食,故放河灯时,河边放有桌子,桌上摆设三牲及酒食,甚至预办酒席,让其享用,如饭菜不够,还提示它们可去庙中享用。当然与科学精神,与“无神论”的理论不合,所以不必详谈,点到为止。
在舟楫盛行的年代,有明月的中秋佳节,买舟赏月,泛舟湘流,往往成为中秋赏月最惬意的事。留下了不少名胜古迹和诗词歌赋。秋天比较出名的诗词,就是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词,还有欧阳修的岳阳楼记,好几篇都上了中学教材,米云都学过,还背诵过。
读过苏东坡前后《赤壁赋》等诗文的人都知道,这些在中秋月夜泛舟湘江的文字,无论吟啸江面,吹洞箫呜呜然,煮肴烹鱼,赏月喝酒,“不知东方之既白”,其意境几乎无一不出自800年前苏东坡诗文所述范围。
民国时期,岳麓山一直就是爱中秋、爱月亮、内心充满浪漫诗性的男男女女,在八月十五佳节前往赏月的地方,虽然彼时岳麓山与长沙城区横隔一条大江,跋涉颇为不易。
进入民国后,因废除夏历,实施阳历,中国人阴阳历合并,“节庆日历”一度严重混乱,从1928年开始的五年间,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端午、中秋、重阳遭到打压。但到1934年后,执政者重新意识到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重视中国传统节日成为主流。从1934年开始,只要天晴,长沙即明确规定,重阳节等传统佳节,各学校必放一天郊游假,由学校老师带队游览郊野,岳麓山就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