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3章 秋天的记忆(4/8)
。那时就是从一声声扯麻糖叫声中,长沙城内的市民会惊觉:呵,炎夏终于已经过去,初秋已经来临,内心中会感觉似有一丝丝新凉,开始从乡间向城内街巷弥漫。
农历七月,长沙满街小孩买卖扯麻糖习俗,来源甚古。晚清民国时期,外地人初到长沙,忽听得满街一片“扯麻糖”声,往往惊得目瞪口呆。
1917年,从5月9日开始,长沙《大公报》连续刊载一组《长沙乡俗竹枝词》中,写尽长沙民俗风情,在开篇四首《长沙乡俗竹枝词》中,就以“扯麻糖”为题,写道:孟秋朔日鬼门开,习俗家家接祖回。
每到七夕至中元节,长沙俗称“鬼门关”时节,在蔡锷路等处街头,偶亦能遇上成年小贩推着贩卖扯麻糖的小车默默经过。只是当初老长沙城中与断续蝉声相伴的稚嫩“扯麻糖”声已不再可能灌满我们的耳朵了。
牛郎织女神话,也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农历七月初七名“乞巧节”“女儿节”,这是中国古代一个专属妇女的节日。是夜,夜观天象,据说可见牛郎、织女二星相会于天河。
唐诗中杜牧已有“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名句,之前在公元六世纪生活的南朝宗懔已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七夕节风俗,说当时妇女于天上牵牛织女相会之夜,“结彩缕,穿七孔针”,又“陈瓜果于庭”向织女“乞巧”等,这些风俗与1200年后清代光绪年间编撰的《长沙县志》等书记载的长沙七夕风俗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可见风俗传承,并未变样。
曾国藩曾孙女曾宝荪在晚年回忆说,她小时候在湖南时,于七夕夜也曾乞巧。除在庭院以瓜果敬织女星外,更要新月星光下,用红丝线穿七口绣花针。那夜用大瓷盆盛清水放在月光下,次日早将花针轻轻横放在水上,如果花针浮而不沉,且日影射向水下时,针影现出如花蕊,如笔,如算珠等,便是乞到巧了。
夜乡间,习绣女子多会在朦胧月色下穿针引线,乞求获得织女星的神授。
临睡前,湘绣女们并将七夕夜穿针的五彩丝线,悬挂于门外树梢枝头,因民间传说,是夜夜深之际喜鹊会往天河搭桥,这些丝线会被喜鹊衔去,铺搭天上鹊桥,湘绣女们也以此寄托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
俗传七夕当天,乡村四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