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小学故事(3/6)
过了,因为就是近三十年发生的事,米云只能简单回忆,不能描述太清楚。
米云再想回忆补充的就是村小学的整个场地和故事,有限的回忆,不能回忆的太清楚明白,要避嫌。学校旧址就是村坟山遗址,肯定错不了,母亲说叫义庄,就是古代存放骨灰的场所,村里人和鬼子都埋了不少,尤其是学校旁边的那边沙地原来也是河流,解放前被鬼子抛尸进河里不少,米云推断应该是外公说给子女听的,母亲才会知道解放前几十年前的事。
那条与湖北交界处的河流,是母亲一辈们抓鱼的场所,在米云出生后基本被填平变成了耕地和宅基地,只不过当时的村民很少能知道五十年前发生的事,三大队原义庄的村坟地解放后才建成学校,米云推测的是只有70末的村里人才在本村上学,我们父母辈都可能要过河去外村上小学。那个外村小学旧址现在已经是民房了,米云今年去农村吃酒席,经过学校旧址的时候,已经变成民房了。
小学的伙食费回忆米云记得一点,学费就记不得,父母没有提过,村里小学的伙食费一直都是由学校老师代管,直到近十年村学校的消失,才正式退出,各行各业都有伙食费,有单位食堂的人都有专门管后勤伙食费的人员,多少都会有一点毛利,能吃一点点小回扣。那个年代的小学学生都会搭餐交伙食费,初中也是,米云到高中阶段,才开始用钱买菜买饭,正式的精打细算打理个人的伙食费。
村小学的伙食费,一直是由一个老师代管,校长和母亲是堂妹关系,代管的老师也是同姓,三个老师都同姓,那个年代的老师基本上都有三四个子女,养家糊口比较困难,一半时间教书,一半务农和做小工养家,那个前辈老师的主要精力在赚钱养家,经常迟到早退,校长舅舅就有点不舒服,收回了学校的伙食管理权,主要平时学校用餐的菜不好吃,就轮流管理伙食,学生的早中两餐伙食费是四两大米,两餐各二两米,学生交大米给学校仓库,学生自己在家带菜过来就白米饭吃。那个年代一餐二两米算多的了,平时在家都可能达不到这样的伙食标准。
那个前辈老师管了十年伙食后,后面十年的伙食费用就是老师轮流代管,伙食费主要就是老师吃的菜和学生吃的米饭两样。伙食费基本上不可能中饱私囊,因为就买点荤菜,偶尔买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