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吃席(2/6)
以前在农村办酒楼,请人都不用花钱。都是左邻右舍相互帮忙。给帮忙的人一点剩菜和毛巾一条就够了,不像现在什么都讲钱。感觉以前满满都是人情味。
五六十年代的时候,酒席就是三个热菜两个凉菜,七八十年代,就变成了八个热菜五个凉菜了,八十年代前,不管农村还是城市里的结婚宴席,参加宴席的人还真没有拿红塑料袋去打包的,参加宴席的人都很珍惜这次机会也不可能留下打包的食材,在饭店都是基本上光盘,家里摆的宴席也不会把剩下的食材浪费掉,剩下的自己吃,也会给左邻右舍。小时候的宴席那是真香啊!现在大酒店都做不出来那种味道!
回忆七八十年代婚庆吃席随份子2元可以去男方家吃酒席,就是一顿。小时候的回忆,现在我们老家倒是也还有大棚底下搭建桌子,大锅菜各式的菜系,满满的回忆。
做菜吃的是本地厨师,一般都做得七凉八热四菜一汤七凉两凉三荤三素;中间是偏蛋;八热是四品四盘鸡鱼代把烧品;饭席就是四菜一汤。可好吃的打包很少。回家孝敬老人或是小孩的人会打包一些。
回忆起来那个年代,人很朴实,思想不复杂,一个红袋装剩菜,把喜带回家。
那时候农村办的婚礼,是真的热闹,叫上亲戚朋友,街坊四邻,简单淳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开开心心地吃饭。而且那时候的结婚彩礼也不多,女方相中男方人品就行。
那时候人们结婚,都不是自由恋爱,而是通过媒人介绍,媒妁之言,父母包办还是常事!那个年代结婚彩礼有一辆自行车都是老奢侈,那时候一辆自行车比现在宝马奔驰。那时候城里流行结婚四大件,“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
婚丧嫁娶等诸多吃酒场中最美丽的盛宴,也是最传统的宴席,婚丧嫁娶是人生大事,乡亲们用丰盛的菜品招待远亲近邻,和过来捧场的客人,是最有脸面的事情。八人一桌,少则几十桌,多则几百桌。
民间酒事,往往是全村总动员,主人家都会请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帮忙。在一个稍微宽敞的地方设一个简易厨房,支好案桌案板,就开始埋锅造饭。燃得很旺的炉灶上,架上大大的铁锅、高高的蒸笼,众人七手八脚开始帮厨和办厨。
老话常说民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