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石磨石碾(4/5)
把碾子固定住。
石碾是选用坚硬的大石头錾制加工出一个平整的大圆磨盘,以中心为原点,凿出大约四五公分深,直径约六七公分大的圆孔,孔中立一半米高,直径约五公分粗的铁柱,用来安装石碾子,圆碾盘做好了,再做石碾子。
石碾子的制作也是选一个坚硬的大石头,加工出一个直径约六十公分的圆形石柱体,石柱两端中央各开一个圆滑孔,用于安装推动石碾子的轴架杆,石碾子打磨成跟大石碾盘一样的平滑,便于碾碎、扫干净粮食。用的时间越久长、整盘碾就会越光滑。
碾子是安有四边木框架的,外边的框架两头,一边凿一个三四寸的圆孔,用来插碾棍。有大孔的一边是主棍方,推动主棍的人是用腹部顶着碾棍向前走,一边左手拿苕帚里外扫扫加工的粮食,保证粮食碾得均匀,还不向碾盘下掉落。另一边的碾棍是另外一个人助力用的,只管推或拉。两个人推石碾,会比较轻松一些。只要是推碾能插上助力手,多一个人会多一份轻松。
石碾,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明创造的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手工工艺逐渐被机器所替代,石碾慢慢地被抛弃了,现在许多的特色乡村民俗文化为了展览,不惜花高价从农村把沉重的石碾买来,安放在合适的地方,供游客观赏。
这些石碾虽经历长久的风雨侵蚀,但依然可以使用,依然坚毅,就像是劳动人民的脊梁,撑起了几代人的幸福,留存着过去的回忆。
石碾,作为一种传统的生活用具,除了碾压摊煎饼专用的料,粗玉米面等,现在用的极少,几乎真的是只能作为一种摆设了。但有史以来,没发明钢磨以前,它就是加工粮食独一无二的必备工具。
以前凡是需要脱粒碾碎的东西,如碾米、碾面、轧玉米面等等全靠它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人民生活十分艰苦,大部分靠野菜、干秸秆等代替粮食充饥。人们会弄来秋天的干地瓜秧子,将其碾压。碾碎一遍用箩将细面筛出来再碾,直到把地瓜秧子碾成丝团状为止。用碾岀的面掺上些榆树皮面做成“胶皮”窝窝头。因为榆树皮面有粘性,没有它,秧面是和不成团的。
自一九六二年开始,土地政策稍稍放宽了,农民可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