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村小学(5/6)
大办学规模也就难以补充年轻教师;难以补充师资,乡村学校剩下的也就只能是那些日益老去的乡村教师;老龄教师逐渐退休,又缺乏新鲜血液补充,学校的教师数量也就也就越来越少,加上学生已经在减少,地方政府对学校的撤并更有了正当理由。反过来也是如此:地方政府不断加速撤并浪潮,有条件没条件的家庭都不得不将子女送到那些没有被撤并的学校或者直接上县城和乡镇学校入读。这势必加速适龄儿童外迁。
当然,如果要追问农民为何要把孩子送到县城或者乡镇学校读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乡村中小学教育越来越不满。
乡村不理想的教育质量让年轻一代农村父母亲不放心、不愿意把孩子送到乡村中小学去读书。他们不希望下一代也像他们自身一样因为没有读好书、没有考上大学而进入社会从事比较艰辛的劳动。
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想让孩子重复自己父辈们的故事:跟着一班水平不高的教师读书学习。这些老教师曾经是乡村年轻一代父母的教师,甚至是爷爷辈的教师。正因为如此,这些年轻一代的父母亲都看透了这些老教师的“本质”。作为他们曾经的教师,这些老教师们并不是全心投身于教育事业。说得直白点,教书只是他们的“兼职”,他们的主要时间和精力却放在其他的“业务”上:从事农业生产的从事农业生产,做生意的做生意,从事农村副业的从事农村副业……际上,年轻一辈的家长们有说不出的无奈:不是我不想把孩子送到乡村中小学去读书,只是因为乡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实在太不尽如人意。
根据两利相权取其大的原则,如果乡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差不多,农村家长为何要要将孩子送到离家更远的县城和乡镇去上学?因此,我们可以说,乡村教育的逐渐萎缩,确实是一个城市化、市场化发展的结果,是中国市场化进程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带来的副产品。但是,乡村教育的萎缩,同时也是年轻一代父母亲理性选择的结果。
有的地方工作中存在简单化和‘一刀切’情况,脱离当地实际撤消了一些交通不便地区的小学和教学点,造成新的上学难;有的地方盲目追求调整的速度,造成一些学校大班额现象严重,教学质量和师生安全难以保证;
有的地方寄宿制学校建设滞后,学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