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村小学(4/6)
遇“地方化”,问题就变得更为复杂,更为严重,难以逆转。
对这一代青年人来说,城市化是一个高度不可逆的过程。他们自己不愿意回到农村,更重要的是,他们也不愿意子女在农村读书。城市给了他们无限想象的空间和可能。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城市里上农民工子弟学校,在县城里上七八十人一个班的学校,也比在乡下上中小学要强。这就是年轻一代农民工父母的基本态度与认知。
再次,日益严重的教师老龄化造成教学质量问题。乡村学校萎缩的一个直接表现是,乡村教师的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教师的老龄化既加速了乡村学校的萎缩,又是乡村学校萎缩的结果。在县城和乡镇学校大量补充青年教师的情形之下,乡村中小学却很难吸引、补充新鲜血液。没有适当比例的年轻教师加入的乡村中小学,必然结果就是教师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教育管理的地方化带来乡村中小学撤并问题。正是在上述背景之下,最近二十年来,地方政府主导的乡村学校撤并浪潮逐渐在全国铺开,甚至掀起一股撤并浪潮。
从地方政府的财力和师资力量来说,乡村中小学校撤并确实有其现实的理由和依据。比如,随着2004年前后,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撤并乡村,一个自然结果是撤并中小学。因为乡村撤并后,各个地方政府都要考虑辖区内学校数量的多少、规模、财政经费安排、师资力量配备、管理便利等问题。由此带来的结果是,继行政领域的乡村撤并之后,出现了教育领域大规模的乡村中小学一窝蜂的撤并浪潮,由此也就自然加速了乡村中小学的萎缩。
可以说,在中国过去二十年房地产飞速崛起的过程中,乡村中小学的撤并大大促进了县城房地产的发展。不管是农村家长直接到县城买房定居,以解决小孩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读书问题,还是他们因为买不起房而要到县城租房陪读,都在直接或者间接推进县城房地产的发展。
虽然他们到县城买房定居或许不完全是为了小孩的教育问题,但是他们的小孩到县城上学,这一定是他们买房的原因。
乡村中小学的撤并政策诞生于中国飞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反过来又极大推动了这一进程,在适龄读书儿童越来越少的情形之下,学校不可能扩大办学规模,不能扩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