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村小学(3/6)
育呈现一种萎缩的景象。这里有两组数据值得我们关注。一是教育部的统计数据。1997年全国农村小学数为所,2009年为所,减少学校数合计所,总量减少了一半多,平均每天减少学校数为64所。二是2012年11月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指出,2000年到2010年,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
这两组数据得出的结论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大规模学校撤并的结果是,农村小学距离学生家的平均距离为54公里,这背离了国家提倡的小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农村初中距离学生家的平均距离则远至1747公里。
具体来说,经历一次又一次的乡村中小学撤并之后,乡村中小学不仅从数量上大为减少,而且从完成国家基础教育的使命来说,乡村教育很难发挥其应有功能。
一个普遍公认的事实是,中国的乡村教育逐渐告别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小学不出村(自然村),中学不出队(即大队,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村),高中不出社(即公社,相当于现在的乡镇)”的传统格局,而出现一种十年前的“城挤”、“乡宿”、“村弱”,直到最近的“城挤”、“村弱”的格局。简言之,解决儿童就近入学的“一村一校”模式从此进入历史。
因为出于安全风险等因素的考虑,实际上,不少乡镇学校已经取消了住宿制度。即使是县城的中学,除了那些在县城有房产的农村家庭的子女入读,其他农村父母亲都是通过租房来陪读,不少学校的住宿生寥寥无几。大量农民子弟都通过买房、租房等方式涌入到县城上学,乡村学校在加速衰落。
要真正扭转萎缩中的乡村学校,就必须了解:过去二十年来中国乡村学校遭遇了哪些难题?为何这些难题存在的时间如此之长?
最近二十年来,随着市场化、城市化的加速,乡村中小学的发展遭遇了重重难题。将这些难题概括为乡村中小学遭遇到的“四化”,即: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生源问题;快速城市化造成农村适龄儿童外流问题;日益严重的教师老龄化造成教学质量问题;教育管理的地方化造成乡村中小学撤并问题。这“四化”的存在,极大加速了乡村中小学的萎缩。一旦前面“三化”遭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