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村小学(2/6)
由私塾转变为正规的公立学校,教育内容也从简单的文化传承转变为全面的基础教育。
乡村小学的建设条件受到乡村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在一些偏远地区,乡村小学的建设条件相对较差,校舍设施简陋,教学资源匮乏。然而,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乡村小学的建设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校舍设施完善,教学资源丰富。
乡村小学的教育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图书馆、计算机等。在过去,乡村小学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材内容简单,教学设备有限。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乡村小学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教学设备也得到了更新和完善,当然也仅限于乡镇重点小学才有这个条件。
新中国刚成立到1958年“教育革命”之前,劳动是教育的手段而非最终目的,农业劳动在学校课程框架内展开。
小学开设以劳动为主要内容的专门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不断提高道德水平和农业科学技能。
根据学者研究,1955年劳动教育正式进入学校课程体系,生产劳动课的内容就是班主任带领学生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受到乡村落后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以农业劳动为主的地方性知识实践仍然活跃在学校场域。为了给学校或家庭增加收入,学生会参与部分生产劳作,我们村的学生基本上在上学期间都参与了学校的劳动实践。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加强学校劳动教育,乡村日常生活重新出现在乡村学校的教学话语体系中。
在中国社会快速变革的一百年中,乡村小学和乡村社会在异化与回归之间往复震荡、曲折发展,逐渐完成了对原有村校断裂关系的扬弃,在文化层面重新建构起学校和乡村互融互通的对话性关系。这段历史轨迹背后的动力机制是现代性扩张带来的脱域和反思性的兴起。
尤其近二十年左右,随着老一辈的教师基本上退休,乡村中小学校的大量撤并,仅我们乡镇就撤并了十所乡村小学,也超出了中央政府所能控制的范围。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乡村教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