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发动机(2/6)
建工作,以及一些在建工作纷纷停止,或者下马。
而这台大马力汽油发动机已经进行生产了,可用的都是红联政权的设备,以及发动机材料,也是红联政权从本土运过来,在东北进行加工的。
等到了红联一不提供材料,就用国内的材料继续造呗,反正有生产线,还有制造工艺。
可等发动机造出来后才发现,这种发动机根本不合格,在试车的时候只跑了一百公里发动机就爆缸了。
检查后发现是缸套尺寸不合规,最后重新下线一台,各种精度都量准确了,可以说误差保证在一丝之内,结果还是百公里爆缸,连连轴都折弯了。
这一下检查后,依旧是缸套不合规。
最后经过研讨后,一致认定,使用材料不合格,而整个发动机的所用的材料热涨比率达不到一致,才导致的爆缸。
热胀冷缩一直是发动机上的很大的一个技术难题。
要么,用技术方式来处理,要么,研发出可以使用的材料。只有这样来处理。
谁不知道材料就是烧钱看运气啊,也许你第一次实验就能成功,也许你九十九次实验都没有一次成功的。
当时厂里的技术人员就拿着原来红联剩下的材料找相关的钢铁企业研究过,可惜最终不了了之。
至于技术上的处理?
那就只能根据自家的材料,推倒所有的现有发动机技术,重新计算一遍。
这种工作量甚至比自己设计一台发动机的难度还要大啊。
无论是哪种办法,都得不偿失。
至于北方摩托车厂,只能从小型40小型发动机开始研究生产,后来逐步的研发出了70,100,甚至最近研发出了125,涉及到大排量的200,250的虽然设计出来了,但是一直无法量产,归根结底一个字,材料不过关。这些年虽然在研究,却一直没有太大的进展。
那些红联的250技术资料以及生产线,就这么封存了好多年了,一直没有启用。
连北方摩托车厂这么大的国有企业都造不出来,难道,他们能造出来吗?可知道北方摩托车一直造军用摩托车。
说到这种情况,连张从明也迟疑了。
但是,现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