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生产与成本(2/3)
袁厂长在一旁也急不可待的询问起来,目前他们小灵通用的是贝尔公司已经落后的射频芯片,性能上来说并不突出,许多功能也无法满足。
虽然即将发售这款小灵通,但已经在考虑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发售自己企业设计的芯片,并且要将小灵通的功能好好升级一番。
“大概二个月后我这边测试和调整完就可以正式步入生产,至于成本则要看一次生产多少的晶圆。”
“目前贝岭公司那边的主流晶圆是6寸的,依照他们的制程工艺,以及大概50的良品率,一张晶圆约莫可以产出16片芯片。”
徐院士回忆着魔都贝岭公司的一些制程工艺以及生产晶圆的尺寸。
目前的世界上主流芯片生产的晶圆都是6寸,少数是8寸,像后世主流的12寸还没开始应用。
“如果是以10万张晶圆的数目来算,工厂产出160万颗芯片,单颗芯片的最终成本会在145-160元之间。”
“要是以100万张晶圆的数目来算,工厂产出1600万颗芯片,单颗芯片的最终成本会在50-65元之间。”
“而若是以1000万张晶圆数目计算成本的话,单颗芯片的掩膜成本能无限降到最低,只能基础的单颗芯片封装测试费用以及晶圆的成本,单颗芯片的价格40元左右。”
其实按照这个情况计算,芯片是一次性生产越多越划算,而当晶圆数目高过百万张时,其实成本降低的幅度已经不多。
“袁厂长,你们目前的芯片单颗采购的成本价是多少?”
“叉车和电瓶车的芯片便宜,就60左右的价格浮动,小灵通的要贵些,今年的价格是单片125元。”
沈旭东默默计算其中芯片的利润,依照袁厂长这次的采购量,魔都贝岭公司肯定不会只是百万颗芯片量级的生产,起码都是千万一级的。
反正不光是华升集团,这种射频芯片国内还有很多公司可以使用,大不了到时候卖给他们也一样。
这么算起来其实单颗芯片就起码可以挣华升集团一倍的价格,简直就是暴利。
倒是按叉车和电瓶车的芯片可能是太过落后以及制造简单,所以价格并没有多高,相反就是挣个生产的价格。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