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班师回朝(2/3)
的职务也不是什么方面重将,马良身为尚书令,是皇帝和丞相府之间的纽带桥梁,皇帝难得开次口,他不愿意为了这件小事和皇帝闹僵,何况还是在赵云这个掌管中军的元从老臣面前。
当夜,丞相府中,已经升任侍中的董允向诸葛亮禀报了白天在宫中发生的事。
“丞相,这件事不能顺着陛下,中军职务至关紧要,不可落入外人之手”。
诸葛亮听了露出几分不悦:“休昭慎言,同朝为臣谁是外人,议事就议事,不要针对特定的某个人”。
诸葛亮斥责董允后,又问费祎:“是陛下自己察觉赵骥作为监军却直接领军的?”
费祎也是侍中,白天时他和董允都在殿前。
“是,赵老将军并未提及或暗示,确实是陛下自己注意到这个疏漏的”。
诸葛亮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陛下能留心朝政,还能指摘出其中的错谬,虽不是什么要紧的事,却也难得,这件事就这样吧,按陛下的意思办”。
费祎思索片刻又说:“赵老将军为人稳重,要么不说话,一说就是军国大事,今日他为了这点小事提出意见,是不是有些反常?”
“哈哈”,诸葛亮朗声笑道,“现在的满朝文武中,恐怕只有我能与子龙心有同感了,你们不会明白的”。
费祎接着进言:“如今中监军空出,不知丞相属意何人?”
诸葛亮投向费祎的眼神中又添了几分赞许,这个年轻人反应机敏,这么快就想出了制约的对策,他思量片刻道:“马幼常敏于军事、常有高论,让他兼了中监军的职务吧”。
说到马谡,诸葛亮脑中立即浮现出刘备在永安病榻前对自己说的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
刘备最初也很欣赏马谡,马谡不到三十岁就被任命为成都县令,三十出头又提拔成越雟太守,但南中叛乱后,马谡弃城逃回成都,完全没有采取任何办法来改变局面,与领兵就地抵抗并成功阻止叛军继续北上的李严、李恢、吕凯等人形成鲜明对比。
诸葛亮非常喜欢马谡,他觉得高定在越雟郡举兵叛乱时,马谡手中无兵无将,逃回成都虽不体面,但也不失为明智务实之举,这样的人才万一折在南中实在可惜。
马谡现在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