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怎么是自然指数形式啊(3/4)
出来自己能混什么工作餐。
正所谓“厨子不偷,五谷不收”,李俭琢磨着,自己也得在这场实验中搞点收获。
倒不是说他得当着指挥中心看摄像头的时候,从这些样本里薅点给自己——这还真是厨子开偷——而是他想着,怎么着自己也算是搞过科研工作的,哪能参与一场测试,只是干活,什么都分析不出来呢?
逼迫自己开动脑筋,起码要把“涮空洞”这一步做好,可不能在这场实验中丢份。
还别说,即使自己只负责拿样品涮空洞,收手的时候用摄像头拍照,只有这两步工作可以看看,李俭还真发现了些许规律。
最先测试的一批样品都是棒状样品,金属、塑料、陶瓷之类的样品,其力学性能大不相同,但在李俭尽量控制变量——主要是掠过空洞的时间和掠过空洞的方式——情形下,它们几乎表现出相同的崩解特性。
具体来说,这些棒状样品掠过空洞后,表面都出现了排布近似的孔洞。
李俭纯肉眼观察,没发现这些孔洞的密度、深度、占据空间大小上因样品材质差异有什么数量级上的显着区别。可惜他并不是拓扑学或者形貌专家,肉眼并不能看出孔洞排布是否遵循同一分布规律。
这倒是好办,后方指挥中心与自己长期连线,李俭相信,就算这些样品还没送到后方,他们也一定会优先将照片资料拿来分析。
“棒状样品伸入空洞的部分都出现了孔洞。从掠过空洞方式来看,样品各部分在空洞停留时间正比于其相对中段的距离,而孔洞的大小、密度、深度似乎也和其距样品中点的距离呈正比,这意味着样品崩解程度和处理时间呈正比。是否计算出其具体的数学关系?”李俭寻求场外帮助。
“专家的拟合结果,单论孔洞大小,自然指数和二次函数形式与该关系更匹配,更细致的拟合需要将样品送到后方,在专业设备下测定,照片的精度到不了这么高。”接线员回答得很干脆。
只要采样点够多,拟合数学关系对擅长使用工具的人类来说并无一点难度可言。如果需要,他们能把任何形式的曲线拟合出无数种数学形式用以表达——不过在这场测试中,需要的只是最简练的拟合结果。
“了解。孔洞大小与时间关系类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