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天下武功大道归一(4/8)
叶东大为不解,佛门高深修炼者怎么会推崇《易经》呢?
佛法起源于公元前5-6世纪的古印度,创立者是悉达多·善达(又称释迦牟尼佛);
他原本是一位王子,但在年轻时放弃了王族生活,成为一名苦行僧,经过多年的修行,他最终在菩提树下证得涅槃,成为佛陀;
佛教主张四圣谛(苦、集、灭、道),强调因果律、轮回转世和八正道;
佛教的最终目标是解脱轮回,达到涅槃,佛教教义丰富多样,既有对世间苦难的剖析,也有关于生活智慧的实践指导;
而《易经》则是华国本土远古文明的产物,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易经》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涵盖万有,纲纪群伦,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生活、律法、文学、医学、艺术、数学、科学等诸多领域,是各家共同的经典;
在叶东看来佛经和《易经》怎么也不可能联系到一起?
于是问道;
“晚辈请教大师,都说佛法无边、普度众生,而佛学更是博大精深,包罗万象,难道大师佛法修为已至顶峰,开始研学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了吗?”
只听得大师微微一笑说道;
“正如施主所说,佛学博大精深,一部经书值得每一个佛门子弟修行一辈子,怎可有达到顶峰一说;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后,逐渐在中国各地传播并与当地文化相融合,汉传佛教在传播过程中,结合了儒家、道家的思想,形成了如禅宗、净土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教派;
老衲只是不拘泥于一家之学,对自然界的现象感兴趣而已;”
原来如此,叶东恍然大悟;
“大师不拘一格,所学包罗万象、融会贯通,晚辈实乃佩服至极!”
说罢,垂手恭立;
“施主既然已迈步这第五层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