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8章 一本两拍与剧集新计划(5/7)
部电影都看过,就会发现两者都是在讲病患,却塑造了两种迥然的氛围风格。
从浅层意思方面来看,为什么两部片子之间能产生这么强烈的联想?
首先肯定是因为,两者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医患题材电影。
《我不是药神》改编自为慢粒白血病患者代购药物被抓的“药侠”事件;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则改编自上世纪8、90年代一位德州电工罗恩-伍德鲁夫患了艾滋被医生指出只有30天可活,却坚强的与病魔斗争活了7年,被誉为生命奇迹的真人真事。
虽都有艺术化加工,从结构来看它们也肯定是相符的类型片。
可类型相符代表不了什么,这就好像《敢死队》和《第一滴血》都是动作片,但它们拍得重点也完全不一样。
《药神》突出的是是底层悲凉的灰度与英雄主义的暖色对撞下的复杂况味,很有亚洲文化圈的思想刻度,就像你看一般的美国血浆恐怖片和温子仁本身的经历所杂糅、碰撞,自成一派的温式恐怖。
你不能指着《致命玩笑》(典型的血腥恐怖片)说跟温子仁拍得恐怖片没差别。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想表达什么?
它是人物传记加工,突出的更多的是罗恩-伍德鲁夫这个人和他扛艾所遇到的事和物,整个电影后半段完全是尖锐、顽强的刻画一个人充满生的渴望,就如
那张经典的宣传海报那样(瘦到变形的马修驾驭着发怒的公牛)——“在颠簸的牛脊背上紧握生命的缰绳”,纯粹又生猛。
两部作品视角都不同,承载的怎么可能是一个意思?
《药神》的健全人视角,其实也就是观众视角,全程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走近、了解、体恤白血病人这个群体,慢慢共情。
而《俱乐部》能呈现的震撼和感染力,则全来自主人公的抗争精神,视角至始至终锁定着他。
所以相比而言,《我不是药神》观影门槛更低,情绪点广泛而密集,时不时就往观众的心窝子戳一下;《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则是将求生意志做到了极致,整体更为抨击。
非要找个《俱乐部》的优势,那也是《药神》因为某种不能描述的原因,单纯又粗暴的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