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新片计划(求推荐收藏)(3/4)
险?可话又说回来,哪部电影在拍摄之初,不是在豪赌呢。
赌观众会接受,赌市场会看好,赌院线发行会顺利
任何一部电影在拍摄之前,都没办法真正的预测会不会成功,能不能有一个好的成绩。哪怕就让前世那个印度导演拉库马-希拉尼来执导《三傻大闹宝莱坞》,在这个时间点,也不可能完全复制前世的一切。
灯光的设计、镜头的运用、导演的拍摄理念、人物的衔接乃至后期的剪辑、配乐、音效等等,一丝的改变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成片。
世界上从来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更何况,他拍摄的这部电影是主打全球市场的,又不单单只靠印度地区贡献票房。
而且原作接近三个小时的成片实在是他难以去重复的地方,别的不说,他这样拍出来,院线绝对不会提供什么好的场次或者更多的银幕数拿来放映。
在商人的世界里,利润才是衡量价值的一切。别人的一部电影放映两遍了,你才放一遍,就算上座率高,院线也绝对会选择前一种影片优先排片。
且原作剧情上面矫情之处有很多,情节上也有些拖沓,男主角在影片里面大段大段的直白说教,完全可以删减一些。
至于反面人物院长的塑造上面也有些呆板,他教学那么多年,认知绝对是定性的,遵守教育体系的他,哪会那么容易被说服,至于电影里面用来彻底打破院长观念的女儿那条线,更是拖累了影片整体的节奏,莱曼直接把这条支线给放弃了。
他想要讲的是一个印度教育体系下的腐朽与扼杀学生的天性,而不是侧重点在于兰彻的暧昧故事与院长的幡然醒悟。
理清了改编思路,莱曼写大纲的速度很快,一个个角色的塑造开始浮现:
象征着旧时代教条教规的院长,他面容永远严肃,固执的认为只有成绩才是衡量一个学生所拥有价值的标准;
象征着新时代教育新思想的兰彻,他天性乐观,总是能影响身边的人或事,并不把院长的成绩论放在眼里,反而鼓励周边的室友试着坚持自己的理想。
也是这种完全的对立,决定了这部电影所有的矛盾冲突和剧情节奏。
思想的对撞所引发的一系列事情,才是主线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