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之吾辈爱自由(66)(8/10)
和当地百姓相处的很好,很多百姓见到这两个洋人会鞠躬行礼,还有小孩子围着他们跑来跑去,口里喊着“洋菩萨”。
在收拾停当后,艾伦和白珍妮和乐景谈及了他们这些日子的成果
白珍妮说:“我们办了一家医院,收容治疗没钱看病的穷人。”
艾伦看向乐景,问:“你在信上说你想要办学,没有清政府的支持,办学一事很难。不知道你心里可有章程?”
有关办学这件事,这些年以来乐景早已深思熟虑,不知道制定了多少计划。
“我想先在海州的农村地区设立一家小学,免费收容穷人家的孩子识字读书,教导他们可以维生的技术。”
艾伦点点头,无奈说道:“你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恐怕很难实现。”
“首先,你如果想教他们四书五经的话,倒是有大把老师,可是若你想教他们西学的话,那就缺少足够的老师了,而且这种老师一般价钱很贵。其次,这里经济不发达,依然是农业经济占据主要位置,工厂很少,就业岗位也很少,你就算教会了他们技术,他们也很难得到工作机会。最后,穷人家的孩子从能走路起就要帮家里人干活,你就算免费教他们读书,他们的父母也会觉得这是浪费时间,还不如让孩子在家里做家事和种地。”
乐景如何不明白艾伦口中的道理?
开民智如果那么简单的话,也不会成为华夏的百年难题了。在这百年时间里,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前仆后继,接力接过火炬,用尽一生才照亮了百姓们蒙昧的心灵。
在踏上华夏之前,乐景就对此行的艰难困苦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他这次回国就是来当傻子撒钱来的。正是因此,季鹤卿他们才不能回国。
“重金之下,一定会有合适的老师,再不济我也可以亲身上阵,父母嫌读书浪费时间,我给学生提供食宿和奖学金,没有工厂,缺少就业岗位,我来创造就业岗位。办法总比困难多。”乐景说:“我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也有了觉悟。”
艾伦并不奇怪颜泽苍的回答。
自1869年初次相遇,到1881年的重逢,在这12年的时间里,他是亲眼看到这个年轻人是如何为了目标和理想走到现在的。
1869年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