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和袁圣的通信(3/4)
路的人,骨子里的那种社会责任感,会不自觉的推动他深入研究下去的。
还未等到袁圣的第二封书信,系统空间的庄稼可以收割了,总算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大跃进的后遗症已经出现了,自然灾害加上大跃进,1958年冬季粮食价格依然开始上涨,食物定量开始不能足额发放。
张志飞这段时间利用一切空余的时间学习,在工作上也是随大流,并未拿出任何建议,他是真没有时间。
这个时间他就会吐槽自己的系统,隔壁四合院穿友都是一键播种、一键收割、一键加工,到他这里,却什么都要他自己亲力亲为。
本身种粮的技术就不高,加上空闲时间又少。区区三亩地的庄稼,张志飞硬是收割了三个周,要是农民伯伯和他一样的效率,估计都得饿死。
所幸结果不坏,经过三个周的收割,张志飞收获了小麦120多公斤,产出80公斤左右的面粉。收获水稻300多公斤,产出大米180多公斤。
除此之外还收获了一些蔬菜、土豆等。
他们兄妹四人从此就再也不怕没饭吃了,哪怕在自然灾害的三年,他们也能安稳度过,这让张志飞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粮食收割之后,没了紧迫之心的张志飞,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杂交水稻和弟弟妹妹的学习上,他非常清楚,这个年代只有学习才是最好的出路,也只有杂交水稻才能解决目前吃不饱饭的问题。
学习的重要性自不必说,就算在改开之后,刚开始的那些个大老板、暴发户,大多人都慢慢的被淘汰了,留下的都是爱学习的,尽管可能他们不是学习书本的知识。
杂交水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上一世有人说袁圣和自己的团队,凭借一腔热血,养活全球10多亿人口,并非空穴来风。
自己没有人家的思维、格局、能力,在研究下去,也只能到达袁圣早期三系杂交水稻的水平,后续只能等待袁圣亲自下场了。
袁圣的第二封书信,里面最为重要的不是知识,是他自己终于放下了对红薯的研究,转而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看来其已找到了自己今后的人生方向,比上一世提前了6年时间。
有着系统奖励的开卷答案,张志飞侧面告知袁圣一些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