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生物效应(1/6)
跟之前和谷青言在实验室里见到的那些东西不一样。
这只蜈蚣并不是实验培育的结果,而是经过多重辐射污染的最终产物。
“你知道什么是核辐射吗?”张承安开口问道。
“由于放射性物质在衰变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射线对环境和生物产生的照射或者电离辐射。”苏朗下意识地给出了一个概念性的答案。
这东西基本所有人都背过。
概念,是总结。
拗口,又难懂。
说完这个答案,苏朗又想起谷青言曾经给他讲过的东西。
谷青言:“放射性原子核在衰变中会释放能量,由一种原子核转变成另一种原子核。放射性原子核是不稳定的,在衰变过程中会释放出射线,主要有α粒子、β粒子、γ射线和中子,这些射线作用于物质后能够产生生物效应,超过一定的剂量时可使生物组织受到损伤,甚至死亡。其中α粒子即氦核,是由两个带正电的质子和两个中性的中子组成,电离能力强,但穿透力弱,一张薄纸就能挡住;β粒子就是高能正电子流或者负电子流,电离能力相较粒子弱而穿透能力较强;γ射线是一种能量比较高的电磁波,有很强的穿透性;中子即原子核中的一种中性粒子,具有更大的穿透性和杀伤力。”
那个时候,苏朗听这些东西只觉得云里雾里。
射线,粒子……
生物效应……
那个时候谷青言说起这些的表情非常轻松自然,他在自己的领域内讲自己熟知的东西。
他客观而又理性地看待这一切,他一边推开窗户一边告诉苏朗。
“即便没有人为的干预,没有人为的研究,没有泄露事故,我们也在每时每刻受到不同程度的核辐射。宇宙空间、地球表面的天然辐射不可避免。”
“宇宙空间本身就存在多种带电放射性粒子,地球是宇宙空间中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要接受放射性粒子的射落。”
“同样的,还有地壳中的放射性核素,40k、87rb、222rn和235u等,它们在衰变的过程中,也会释放出射线,不仅可以产生外照射,而且会随着空气进入体内,室内氡水平可因房屋下的土壤、建筑材料和室外空气进入而变化,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