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学业和商业(1/4)
“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九九八十一……”朗朗读书声在村中祠堂响起。
顾葭站在讲台前,待一众小萝卜头背完乘法口诀表后,抽了自己的侄子起来:“小易,五八?”
“四十。”顾小易飞快接上。
“七三?”
“二十一。”
“九六?”
“五十四。”
……
连续抽了十来个,顾小易对答如流,顾葭满意的点头让他坐下,又随机抽了另一个女孩子起来回答。
女孩子不擅长数学,顺着背她背得滚瓜烂熟,跳着考她要想一会儿才能反应过来,磕磕绊绊勉强过关。
顾葭说了句再接再厉,继续抽查其他同学。
半个时辰过去,小半数孩子对数字敏感,背得比较流利,剩下的都不够熟练,顾葭布置了家庭作业,继续背诵乘法口诀表。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算法大成》,别名九九歌,顾葭一个古代大专生的含金量可比现代本科生高的多,教小学数学自然是绰绰有余。
休息一刻钟后,沈星用炭笔在打磨光滑的木板上教孩子们拼读拼音。
和数学相反,大多数女孩子学拼音比男孩子快很多,表达能力也更强一些,优势很明显。
沈星前鼻音和后鼻音在学校学的是新教材,“七一安千”,“七一肮枪”(qian,qiang)的拼法。
姜叔叔小学时语文老师是个老头子,学的是老方法,“一安烟,七烟千”,“一安央,七央枪”的拼法。
沈星对比后决定用姜叔叔的拼法,更容易区分前鼻音和后鼻音。
大凤朝没有字典,学拼音似乎没什么用,有那杏花村的村民还质疑过沈星为什么要教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直到小孩子分清nl,fh,翘舌平舌,字正腔圆的像那路过清风镇的北方人一般说着简单标准的普通话时,一切不解烟消云散。
此时已是正月廿九,杏花村扫盲启蒙班开学正正好十天整。
从1+1等于几还要用手指头扒拉,到现在一眼能算出均等的几份是多少,小孩子的聪慧实在是令人惊叹。
沈星在现代还没到实习期,不过沈时初就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