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语言问题(1/4)
中午在家吃完饭,沈娘子先一步去了村里头。
顾家去村里要绕一大片田野,这会儿地里光秃秃的,只田间地垅上长了些草,间或有些人家的菜地种着菜,没什么看头。
不过今年天气是真好,沈星来这儿这段时间,下雨就正经下大雨,出太阳就正经出太阳。
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是风调雨顺的好光景,不像往年秋天,一会儿一会儿下几滴雨,衣服刚收进去,太阳又出来了,一天净忙着收衣服晒衣服。
天空碧蓝碧蓝的澄净透明,河水在阳光下波光粼粼,顾葭和沈星收拾好碗筷,手挽着手走在小路上。
沈星哼着《稻香》,顾葭跟着他的节奏,两人嘻嘻哈哈地你唱一句我学一句。
沈星唱的歌,曲调儿和大凤朝很不一样,大凤朝无论是壮烈的战歌还是缠绵的小调儿都带着明显的阳春白雪高山流水之意。
沈星也唱过古风《不谓侠》之类的,还是有差别,歌词和腔调都不同,比较贴近的是《知否,知否》这样的,沈星不会唱。
说到腔调,闽中方言非常复杂非常拗口,十里不同音,隔山隔个调,隔一县听不懂。
沈星跟着顾葭去镇上买零嘴儿,光是方圆几里的老板们都各有各的腔,各有各的调,顾葭得要用普通话才能顺利交流。
普通话在现代几乎已经普及,“00后的同学你不会说方言”,不仅沈星的同龄人很少会说方言,周围也就来自闽东的姜叔叔和他的老乡杨叔叔他们会用方言交谈。
更别提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即使是一统六国雄才伟略的祖龙秦始皇也只能做到“书同文”,而不能做到“语同音”。
天高皇帝远,封建社会人口流动不频繁,农家生活向来自给自足,社交和活动范围仅仅局限于一个小村庄、小城镇。
大部分人一辈子都出不了县,甚至很多人都没出过村子,方言足够日常交流,地位根深蒂固不可动摇。
闽中多山,语言上更是各讲各的,你听不懂我说的,我也听不懂你说的。
历史上闽粤口音一直让皇帝脑壳疼,宋太宗吐槽过时任枢密院副使的泉州人刘昌言,说他“操南音,朕一句理会不得”。
《明史》李廷机传里提到“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