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冬官律(2/6)
因为赵八宝表现优异,杨菀之已经将他提为云头村的工头,由他带着村民重建村庄,她则和窦漪一起,走访了此次大兴周边受灾的十余个村庄,一一分析受灾的原因,画出纸样,回到冬官署以后又制作了很多烫样出来,可以用轻质的沙土模拟雪压。
窦漪原本想在冬官署找个算数好的,结果问了一圈,大家做营造还是根据代代相传的“经验”,只能简单地计算一些用料、尺寸,但是却说不出所以然来。如今圣人身体还未痊愈,雪灾告一段落之后,又病了一场,现在百官递上去的折子都是辛温平在批阅,《冬官律》之事她自然也知晓。在得知窦漪在冬官署里寻不到人后,推给了窦漪一个名叫匡姮的太史。
这太史是太史阁的官员,太史阁隶属于内史府,却和内史府相对独立。太史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推演天象占卜未来,一个是记录王朝历史,因为有这两个功能,因此又如冬官署一般分为左右,左阁司天,右阁掌史。匡姮就是左阁的人。
这个匡姮也是个奇人。她的父亲匡启光是太学里的学士,更是个数学狂人。匡启光从十六岁开始给《九章》作注,杨菀之只知《九章》之中周三径一为率,却不知道匡启光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将圆周率算到了小数点后的七位,并且提出了约率和密率,其中的约率正是他们在营造上常用的二十二分之七。
匡姮受父亲的影响,也成了一个数学狂人。十二岁的时候,她从父亲书房的《九章注》里看见了前朝学士留下的“牟合方盖”,一下子就迷上了这个据说可以计算球体体积的奇怪几何图形,从此沉浸在其中不可自拔。匡启光就带着女儿一起琢磨这前人留下的难题,终于找到解法。
而匡姮这样的人选择进太史阁,则是因为他们父女二人又迷上了新的数学难题:岁差。辛周的历法沿袭前代,为万年历,以太阳运行至黄经春分点时为零度,每在黄经上移动十五度为一个节气,因此全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但是前朝就有星官发现,若是以恒星为参考坐标,太阳每年春分落在的星宫都不一样:“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
如果一直放着岁差不管的话,那么,日历上的月份就会逐渐和实际的季节相去甚远。所以前朝的星官发明了“闰年”“闰月”来修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