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风起(2/8)
庞涓相处时间不长,但是相信他的人品。他或许保守,或许贪图权力,但他还有身为士大夫的底线,比如……忠诚。”李唐迎着国君的目光,严肃地说道:“仪国即将亡国之际,他又被罢免了相位,就算转投宁国,也不会有人说什么。但他选择了为仪国奔走,这,很不容易。”
国君点点头,却不说话。
“仪国有难,哪怕面对的是更强大的楚国,想必他也不会退缩。相反,困难越大,越能让他做出平时不太可能做的改变。这些改变包括放弃战车,重用步卒,以及罢免一部分封臣。”
“罢免封臣?”国君还没说话,杜姜便惊呼出声。“夫君,这可是要激起公愤的。”
“的确如此,所以不能由我这个外人做,甚至不能由国君去做,只能由庞涓这样的老臣做……”
李唐详细解释了一下他的思路。
要想富国强兵,即使面对楚军也有一战之力,就必须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去除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将力量集中到刀刃上。
比如战车。
战车本是中原地区的武备,也是贵族作战的象征。对于雨水较多,开发也不够的南方来说,战车其实并不是最适用的武器,成本巨大,限制太多。如果只是贵族之间的较技,双方约定一个合适的战场,拉开架势打一场,没什么问题。一旦有一方不接受这种模式,战车就成了摆设。
刚刚结束的战事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仪国为了生存,放弃了战车,而以步卒作为主力,拥有更多战车的宁国就束手无策。
这还只是开始,仪国只是放弃了以战车,以步卒列阵迎战,还没有真正发挥步卒的威力。
如果让步卒主动出击,选择不利于战车的地形发起攻击,结果会是什么样?
放弃战车,损失的战力有限,节省的成本却是巨大的。
战车的制造难度本来就很高,但战车最大的成本却不是战车本身,而是马匹。
仪国不产马,所有的马都来自北方,不仅贵,而且少,一旦损失就很难补充。之前大家有默契,轻易不射马,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此。
如果双方不守这个规矩,射人先射马,又会是一种什么场面?
可以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