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庭议,天子之忆(4/5)
让他去乌古国拿,总是这么被动做什么。
守了那么久北境,若是连这点能力都没有,还不如换人来做镇北领将。”
信王的话让朝堂顿时一静。
群臣都被他的话给震着了。
然后就有人附议了信王的提议,还说镇北侯守那么多年北境,都没想过主动灭了乌古,是不是有什么想法,比如以战稳权?
这话一出,以兵部尚书为首支持镇北侯的人都跳了出来,大骂他们小人之心。
说得轻巧,鞑子要是那么容易灭,前朝就不会被大雍取缔了。
先祖也不会留言后代子孙,让他们世代警惕鞑子的实力跟野心。
信王记恨当年镇北侯不给他留情面公报私仇就算了,其他人不该忘记先祖遗训。
众臣又吵了一轮,直到皇帝让安王出列。
安王没那么偏激,他提出军情紧急,国库没钱也不能不管北境安危,可以征点粮草运送过去,让镇北军不至于失了士气。
至于之后,那之后再议,先稳住将领让他们拼命守护北境,然后再看情况而定。
一场大战要耗费几十万上百万银子,谁也没办法一下子弄来,所以事情得一步一步来应对。
两边不得罪,深谙中庸之道的安王,也得到了一些大臣的附议。
信王斜眼看安王,眼里的鄙夷一闪而过。
装好人装得上瘾了吧,伪君子一个。
到了宁王,宁王支支吾吾了一阵,才说出一番话:“儿臣觉得王兄们说得都对,有战就要打,不能退缩。
最好能擒贼先擒王,若是能杀了乌古大军的首领,鞑子说不定就会不战自败,我们也就不用头疼没钱打了。”
众大臣:
要是那么容易擒贼首,镇北侯何须八百里加急的送急报入京。
他直接去杀了乌古大首领就好了,再把人头送入京领赏,还要什么粮草兵马器。
果然不能对宁王有期待。
三个儿子没一个能给出真正得用的良策,皇帝脸色相当难看。
大儿子心胸狭窄,刚愎自用难纳群策。
贵妃生的两个儿子孝顺是孝顺,但一个中庸无锐耳根子又软,容易被外戚所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