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回程(1/3)
高良才可不知道远在长安的李世民两兄弟为了他晒出来的海量的盐出手布局,准备阴对方一下,他正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安排着晒盐的各项事宜。
事情进展得非常顺利,有了小莱村的成功示范,其他村庄的村民们根本不需要劝说,纷纷主动找上门来,请求高良才到他们村子建立盐场,并保证全力配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于是,几个村子的晒盐场同时开工,场面热火朝天。
有了小莱村的经验,建设其他的晒盐场变得容易多了,只需按照同样的方法划定好区域,让村民们开始挖掘即可。
所有的工匠都被派往各个村子的工地上监督施工,确保工程按照要求完成。
十天后,各大晒盐场相继完工,高良才实现了200组晒盐池的建设,总计上千亩的晒盐场大计得以实现。
夏日的阳光炙热,上千亩晒盐场一片繁忙的景象。莱州刺史忙得不亦乐乎,他不断地派人去运盐,但似乎永远赶不上盐场的产出。盐堆在各大盐场里,形成了一座座壮观的盐山,宛如银白色的海洋。
莱州的盐被运到河间,在这里装船运回长安。李世民派出了五艘能装载30万斤货物的大船,一次运走150万斤盐,但还是拉不完。大量的盐还得堆在码头边上等待第二批船的到来。
这时,高良才已经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晒盐场的建造已经完成,整个运作也上了正轨。只要留下几个工匠负责晒盐场的运作就可以了。于是,他准备回长安了。
一切都准备就绪,唯独还有一件事让他放心不下,那就是他要酿造的酱油。
大唐时代还没有酱油这种美味的酱料,所有的酱料都是肉酱,用来蘸海鲜还是差了点。在建设晒盐场的闲暇时间,他决定找一些村民来试着酿造酱油。
对于酿造酱油,他也只是略知一二。他让村民们挑选一些品质上乘的大豆,然后将大豆浸泡在水中去除杂质和坏豆,清洗干净后磨成细粉。接着,将磨碎的大豆粉与小麦和麸皮混合均匀,再放入蒸锅中进行蒸煮至熟透。
接下来,将蒸煮好的原料放入大缸中,加入适量的盐水,让原料进行自然发酵。
按照古法酿造酱油的工艺,讲究的是日晒夜露。这上百个大缸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