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不能开天窗(2/3)
这之后,便要结合所绘制的平面图,制作一个模型,以便于进行复原和研究,对船体构件进行拆解。
所有流程都走得很顺利,但谁都没想到,在郭超仁这里居然出了状况。
原来,项目组研究之后,得出一个初步判断:“长江口三号”断代为明嘉靖年间,是一艘中等大小的福船,因为剧烈的撞击和撞击后的火情,船体受损极为严重,文物也散落各处,因此这艘沉船既不适宜打捞,也不必多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
郭超仁当即表示反对,理由听起来似乎很充分:原址保护,会投入大量经费,反正都是花钱,还不如把钱花在研究上。万一在碎得稀烂的文物里,同样能读取出不一般的信息呢?
祁北川的眼风,从郭超仁扫到了王逸少脸上。王逸少明白那意思是,管好这小子的嘴!
实际上,在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沉船都并不是非捞不可。
就拿“南澳号”来说,我国在2012年夏天将这艘沉船的出水文物载离,由汕头边防支队云澳边防派出所全程护送驶往广州。但他们没有带走“南澳号”沉船。
从这一刻开始,这艘沉船的守护工作,继续由边防官兵负责。偌多年来,他们通过雷达监测系统,对沉船的海域进行全天候无死角的保护,数次驱离可疑船只。
经过两次讨论后,项目组终于下了定论:原址保护。
郭超仁这次没有再说话,但他和潜伴陈安宇,却闷声做出了一件大事。未经允许,他们在打捞瓷器碎片时也顺手把一个颅骨拿出了水面。
据郭超仁自己解释,他摸着这颅骨是一个襁褓婴儿的,若是不打捞沉船,婴儿也得不到安葬,怪可怜的,不如“日行一善”,体现一下科技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吧!
此事虽然无伤大雅,但在讲究“高度服从”的项目组里,两个后生的私自行动未免太过奇葩。再加上,正好国家文物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的卢主任,正驻扎在项目组里。发生了这种事,卢组长顿时怒气上涌,一张脸比乌鸦还黑,两片嘴比刀子还利。
眼见大领导动了真火,祁北川也不能护犊子。
当着众人的面,祁北川狠狠批评郭超仁、陈安宇一顿,又让他们停工作、写反思。此事对郭超仁的影响并不大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