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王允的固执(1/3)
其他大臣都在犹豫,都在观察。
毕竟这次主要的谋略策划都是主要由王允负责的。而且王允向来威望甚高,在朝中影响力巨大,桌面懂得后已经达到顶峰,可以说振臂一呼,百官呼应。
所以其他人也不敢轻轻易表态,只能拿眼睛看着王允,希望得到王允的一点提示或者授意。
其实这就是朝廷的一个普遍规律都喜欢靠边站,或者是选边站。
站队必须得正确,站队正确则前途似锦不可限量。如果站队错误,那么前功尽弃,所有功名可能一夜清空,还可能惹来杀身之祸。
所以现在百官都在观察,都很慎重,既怕得罪了王允,当然,现在董卓被铲除之后,皇帝的权力肯定也很大,那就还得考虑皇帝,甚至还有吕布。
所以考虑的面很广,方方面面都必须得考虑到位。
汉献帝看众位大臣都沉默不语,也无可奈何,多么希望有人能提出自己的意见,尤其是反对意见。
当然,这只能是汉献帝自己心里所想,也不敢太表露出来。
一则自己年龄太小,并没有亲政,二则自己手里并没有实权,尤其是哪个是真的忠臣,哪个是假的,自己还没有摸清楚,在没有把握之前不能妄自下决定。
毕竟这东汉末年,是非多,一个不留神就满盘皆输。
所以汉献帝还是希望有人提出建议,然后自己再顺水推舟。
不能所有的问题全部自己提出来,那要这些大臣还有什么用?
现在只能是试探。
果然,大臣们都特别擅长于见风使舵。之前,董卓在朝堂时,所有的大臣基本上一边倒的都倒向了董卓。现在董卓被除掉了,很多人基本上都倒向了王允。
脑子是好东西,果然越是官大的人,越是学问大的人,脑子就越“好使”。
平常百姓不会的见风使舵,拍马溜须等等。在东汉末年,汉献帝的朝堂上演绎的淋漓尽致。
汉献帝很是聪慧,这些都一一看在眼里。
原来董卓的部将徐荣,因为也是与李肃等人一起投靠了王允。
徐总此时看向了王允,希望能够得到点提示,可是王允默不作声,也只能作罢。
徐荣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