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汉语的未来(3/6)
步受到严重制约,发展速度自然也就日益减缓。
相较之下,汉语基本单位是字,字可自由组合成词。汉字应对新事物无需造新字,仅靠原有字排列组合成新词即可。从商朝至今,常用核心汉字不超300个,学会3500个常用字就能覆盖现代主流文本9948的篇幅,且这些字的排列组合能形成海量词语,中国中学生通过字面意思就能大致理解新词含义,不同学科的学者也能无障碍交流,汉语的扩展能力可见一斑。例如大肠杆菌在英语中是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的,非学医专业人士,绝对看不懂。而在中国就叫大肠杆菌,我们一看就知道这是大肠内的细菌,而且外形是杆状的。中国人知道鸡蛋是鸡生的,而外国的孩子可能并不知道这一点。因为他们的单词egg和鸡没有一点关系。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今中国的航天工业已然将西方国家远远甩在了身后!这一令人瞩目的成就背后存在着一个关键因素——在中国的航天领域当中,那些被广泛应用且极其出色的技术和设备所采用的标识、指令以及各种相关信息,无一不是以汉字呈现出来的。正是由于这些汉字贯穿于整个航天系统之中,才使得中国的航天事业能够如此高效、精准地运转,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果。从火箭发射时那精确到毫秒级别的倒计时指令,到航天器内部复杂的操控界面;从地面控制中心与太空站之间频繁交流的通讯数据,再到科研人员们精心编写的技术文档,每一处细节都离不开汉字的身影。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汉字作为支撑,中国的航天领域恐怕难以实现如今这般跨越式的发展。正因如此,汉字成为了中国航天工业领先世界的重要基石之一。
相反,在西医这个领域当中,尽管时代已经不断向前推进,但许多学西医的人心中的成见却依旧根深蒂固、未曾发生丝毫变化。他们仍然固执地采用英文单词来充当各种医学术语和概念的注解。这种做法无疑给中国西医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使得其前进的步伐始终滞后于西方国家。毕竟,语言障碍会影响知识的传播与交流,进而制约整个行业的创新与进步。长此以往,中国西医在技术研发、临床实践以及学术研究等诸多方面都落后于国际前沿水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西方同行们遥遥领先。这一现状实在令人惋惜,也迫切需要我们去反思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