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中医新论(1/3)
时间一晃而过,已经是洪武十一年二月。
今年的暖风来的特别快,只是二月就看不见冰雪,只是早晚还是有些凉。
张中正深吸一口气,神情极为紧张。
身后的太医们同样一个个表情肃穆,似乎是在期待某种宝物的现世。
两个月,整整两个月。张中正和这群太医在提纯青霉素上不知走了多少弯路。
张中正只记得最简单的培养细菌的办法,便是用棉花采集之后在牛肉冻上涂抹。
随后因为生产的细菌过于繁杂,李耀明便发明了五条刮法,就像是随着涂抹次数增加而失去颜色的毛笔一样,随着涂抹次数增多,细菌也越来越少,这样培育出的个体也就越聚集,而不是像张中正那样培养出来的都是混在一起的。
先有李耀明发明五条刮法,后刘纯又改进仪器,利用负压加快过滤。
这些太医不愧是站在十四世纪人类医学巅峰的人物,丝毫没有后世那些抱着老黄历不愿意放弃的固执。
张中正一开始便表明,这些方法都是西方人发明的,这些太医却丝毫没有觉得不妥,还是刘纯上前开导张中正,这才让张中正放弃了正统之见。
“张先生啊,您这就是走入歧途了啊。”刘纯捋着自己的胡子,笑呵呵的对张中正讲道“千年之前,神农氏尝百草的时代,那时候大部分领地可都在南蛮北狄手里,我等中原生人,有的草药不过百种而已。”
“您再看如今药典,不说上万,那也是包含了世间大部分的动植物。若是都要追根溯源,用了西方人的东西那便不算中医,那我等使用那云贵川的草药又如何解释?东北的山参千年前也不属于我等。”
“更别提还有很多药方,萃取之法,都是从蛮夷手中学来。若是都规定的这么严格,那出了中原,还有何药可用?”
“中医从秦时由巫中独立出,在汉唐迈向鼎盛,直至大宋的转衰,除了变幻出更多药方,实际上就算不想承认,中医也走到了尽头。”
“元时民间管理松懈,天文,地理,数术等学科,包括我中医学,无数的奠基人都在绞尽脑汁的为中医走出一条新的路。”
“有从天理来索求新方向的,便诞生了顺应四季的一脉。有向水源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