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帝崩带来生机(2/3)
能明白,这不是嫉妒贤才,我们这是自保,也是保他性命。”
三人重重点头,郭恺之加了一句,“代王也不能告诉。”
默契达成共识,总兵一摊手,“下官看来也不用研究荀子的议兵篇,他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谈起。”
郭恺之突然哦一声,“差点忘了,知府大人,他要你带大同府志、各地县志过去交谈。”
知府眼神一亮,“老夫知府四年,一口流利的晋语,这些还真的全部拜读过。”
“读过没用,郭某从来没注意过山西的税赋占大明近二成,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不可考究,晋陕豪商多为边军提供粮草以换盐引,粮商盐商边商混合,隔壁宣府的商人晋商占一大半以上,货物并不走北直隶,商税山西收一部分,这样来说,大明立国之初晋陕商人就占了多数。”
“晋陕商人?陕商…”
“哦,这个我知晓,晋陕商人大多为粮商起家,黄河渡口多在山西一侧,陕税分散在晋陕豫三省之间,部分还通过藩王之手,这样更加低于山西。”
郭恺之明白了,原来是山西这边对商人来说好操作,南边的平阳府没有大藩,府治距离商道较远,商人更愿意买通巡检司小官走山西。
其实他根本没明白,另外三人对视一眼,也没有解释的欲望。
按察副使是流动的,别人都是地方官,只有他是地方流官,今年刚到大同府,明年可能在太原府或山西其他府治。边镇富得流油的贸易,他只能得到‘该有的固定一部分’,从来没有参与过。
从今天开始,三天一聚成了大同府文官的常规节目,一人去讲课同时也被上课,另外三人下值后到巡抚衙门看热闹。
知府大人第一次去,回来的很快,因为朱鼎顺让他给大伙上课,讲述明朝大同府治地理范围的变幻情况,讲述为什么立国时河套和漠南在大同府治之下,现在却完全退回长城,连当初的一半都没有。
朱鼎顺还把代王世系从立国之初就出垃圾的情况说了一遍,宗室为盗,从来没有成功者,也从来没有失败者,但他们吃饱了。
这是给文官定调子,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马铺庄的宗室也不会太过放肆,大伙将就过下去得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